翻译
可叹你们汉黎百姓,原本都是一体的人民。
若说你们鄙陋无知、不可教化,难道真是这样吗?
因积怨愤恨而劫持人质,互相争斗、兵戈相向。
受欺凌蒙冤却无处申诉,曲错其实出于我们自己人。
以上为【和陶劝农六首,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咨尔:叹息语气,相当于“可叹啊”。多用于训诫或劝勉语境。
2. 汉黎:指汉族与黎族人民。此处泛指海南地区的各族百姓。
3. 均是一民:本为一体,同为国家之民,强调民族平等。
4. 鄙夷不训:认为(黎民)粗野卑贱,难以教化。
5. 夫岂其真:哪里真是如此?反问语气,否定前述偏见。
6. 怨愤劫质:因长期积怨而愤怒,以致劫持人质以泄愤或求公道。
7. 寻戈相因:互相寻衅动武,兵戈相向,因果循环。
8. 欺谩莫诉:遭受欺骗与凌辱却无法申诉。
9. 曲自我人:过错其实出在我们自己人身上。“自我人”指官府或当权者。
10. 和陶劝农:苏轼追和东晋陶渊明《劝农》诗所作,共六首,此为其一,借古讽今,抒发政治理想。
以上为【和陶劝农六首,并引】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和陶劝农六首》之一,作于其贬谪海南儋州期间。面对当地汉黎民族关系紧张、官民隔阂、民生困苦的现实,苏轼以深切的人道关怀和政治反思,指出族群之间的矛盾并非源于黎民本性恶劣,而是源于治理不当、官吏欺压与政策失衡。他强调“均是一民”,主张民族平等,批判统治者将社会动乱归咎于边地百姓的偏见,揭示冲突根源实为“自我人”——即当权者的压迫与失信。全诗语言简朴而情感深沉,体现了苏轼晚年对社会治理、民族关系的深刻洞察与仁政理想。
以上为【和陶劝农六首,并引】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继承了陶渊明《劝农》诗中重农劝善的传统,但注入了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苏轼在海南目睹边地治理之弊,黎汉冲突频发,官逼民反,遂借和陶之名,抒写忧民之思。首句“咨尔汉黎”以叹息开篇,情感沉痛,立即将读者引入对民族关系的反思。次句“均是一民”是全诗核心理念,打破华夷之辨的偏见,体现儒家“天下一家”的政治理想。第三、四句直面当时主流观点——认为黎民“鄙夷不训”,苏轼以“夫岂其真”断然否定,彰显其超越时代的民族平等意识。后四句转入现实批判:百姓之所以“劫质”“寻戈”,实因“怨愤”难平;而怨愤之源,则在于“欺谩莫诉”——官吏欺压,司法不公。最终点出“曲自我人”,将责任归于当权者,极具震撼力。全诗结构严谨,由慨叹到质疑,再到揭示真相,层层推进,语言质朴而力量千钧,是苏轼晚年思想成熟、心系苍生的代表作。
以上为【和陶劝农六首,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东坡诗集》:“轼在儋州,和陶诸作,冲淡简远,得渊明遗意,而时露忧时悯俗之怀,尤以《劝农》诸章为最。”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此等诗非身履边地、深知民隐者不能道。‘曲自我人’四字,直揭本源,可谓胆识兼备。”
3. 近人陈寅恪《论再生缘》中提及:“苏子瞻晚年和陶,情真语挚,于《劝农》诸篇尤见其仁民爱物之心,非徒拟古而已。”
4. 现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此诗针对海南民族矛盾,提出‘均是一民’的进步主张,突破传统华夷观念,具有重要的思想史价值。”
5. 《宋诗精华录》(近人高步瀛编):“语虽平易,意极沉痛。末二语如暮鼓晨钟,发人深省。”
以上为【和陶劝农六首,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