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旱行十年,饥疫遍九土。
奇穷所向恶,岁岁祈晴雨。
虽非为己求,重请终愧古。
鬼神亦知我,老病入腰膂。
何曾拜向人,此意难不许。
重云萋已合,微润先流础。
萧萧止还作,坐听及三鼓。
天明将吏集,泥土满靴屦。
天地本无功,祈禳何足数。
渡河不入境,未若无蝗虎。
而况刑白鹅,下策君勿取。
翻译
十年来水灾旱灾接连不断,饥荒与瘟疫遍布九州大地。
命运总是困顿艰难,年年都祈求天降晴雨以保收成。
虽非为一己私利而祷告,但反复祈求终究有愧于古圣先贤之道。
连鬼神也知晓我的苦心,我已年老多病,腰腿沉重不堪。
何曾向人跪拜祈求?然而这份为民请命的心意,恐怕难以拒绝。
厚重的云层已渐渐聚合,细微的湿气先从地基渗出。
雨声萧萧,时停时落,我坐着倾听直到三更鼓响。
天亮后官吏们纷纷聚集,个个鞋靴裤脚沾满泥泞。
登上城楼远望麦田,青翠的麦浪在风中翻滚起舞。
惭愧啊,面对我贤德的同僚朋友们,你们用雄奇华美的诗篇争相献贺。
你们说这将是大丰收之年,风雨适宜的好天气能占十五分之八九。
天地本无心施恩,人为的祈祷祭祀又怎能计算其功?
只要黄河不泛滥成灾,便胜过毫无蝗虫虎患。
更何况杀白鹅祭神这种下策,诸君切莫采用。
以上为【答郡中同僚贺雨】的翻译。
注释
1. 答郡中同僚贺雨:回应州府同僚祝贺降雨之作。
2. 水旱行十年:指连续多年遭遇水灾与旱灾。
3. 饥疫遍九土:饥荒与瘟疫遍及全国。九土,九州之地,泛指天下。
4. 奇穷所向恶:命运极为困顿,处处不顺。
5. 重请终愧古:屡次祈求上天,终究有违古人“不妄祈”的节制之道。
6. 老病入腰膂:年老体衰,疾病侵袭腰背。膂,脊骨。
7. 重云萋已合:浓云密布。萋,草木茂盛貌,此处形容云层密集。
8. 微润先流础:湿润之气先从柱下石墩渗出,预示将雨。础,柱下石。
9. 麰麦:大麦。亦泛指麦类作物。
10. 刑白鹅:古代祈雨仪式中有杀白鹅祭神之俗,苏轼斥为“下策”。
以上为【答郡中同僚贺雨】的注释。
评析
此诗作于苏轼晚年贬谪期间,反映了他在地方任职时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面对长期的自然灾害与百姓困苦,他虽身为官员却无力回天,只能通过祈雨等方式寄托希望。诗中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同僚善意贺雨的谦逊回应。他既承认祈雨行为的心理慰藉作用,又清醒认识到“天地本无功”,反对迷信仪式如“刑白鹅”等无益之举,体现出理性务实的政治态度和人文精神。全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而富有哲理,在贺雨诗中独树一帜。
以上为【答郡中同僚贺雨】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清晰,情感层层递进。开篇即以“十年”“九土”展现灾难之广、时间之久,奠定沉郁基调。“奇穷所向恶”既是个人境遇写照,也暗含仕途坎坷之意。中间写祈雨过程细腻真实,“重云”“微润”“萧萧止还作”生动再现了久旱逢雨前的心理期待与自然征兆。夜听雨声至三鼓,足见诗人忧心忡忡,彻夜难眠。天明后“泥土满靴屦”一句极具画面感,凸显官员亲历灾情之实。登城所见“绿浪风掀舞”,笔调转为明朗,象征希望重生。后半转入议论,面对同僚赋诗相贺,苏轼并未盲目乐观,而是冷静指出“天地本无功,祈禳何足数”,强调顺应自然、避免迷信。结尾“下策君勿取”语重心长,体现其理性治理观。全诗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风格沉稳内敛,展现了苏轼在困境中的仁政情怀与哲学思考。
以上为【答郡中同僚贺雨】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述灾祈雨,情真语切,不事雕饰而自有风骨。”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通篇皆实情实景,无一虚语。‘天地本无功’二句,深得理道,非腐儒所能知。”
3.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引此诗云:“东坡于灾异之际,不忘讥讽迷信,其识高出时辈远矣。”
4. 《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十三载:“苏轼守杭日,每遇旱暵必疏湖浚河,而不专恃祈祷,其《答郡中同僚贺雨》可见其志。”
5.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曰:“此诗将个人病痛、民生疾苦、自然现象与政治理念融为一体,是苏轼后期诗歌中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力的佳作。”
以上为【答郡中同僚贺雨】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