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游人穿过三峡而出,眼前尽是楚地平坦的原野。北方来的行客跟随南方商人往来,吴地的船帆与蜀地的船只交错停泊。江水漫入平旷的原野,仿佛将大地截断,风吹卷着白沙在空中盘旋飞舞。想要探寻历史兴亡的深意,只见重重城池自古以来就坚固屹立。
以上为【荆州十首】的翻译。
注释
1. 荆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湖北荆州市,地处长江中游,为兵家必争之地。
2. 三峡:指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为川鄂交界险要之地。
3. 楚地: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故地,大致包括今湖北、湖南及周边地区。
4. 北客:北方来的旅人或官员,可能指诗人自况。
5. 南贾:南方的商人,荆州为南北商贸交汇之所。
6. 吴樯:吴地(今江苏一带)船只的桅杆,代指来自东部的商船。
7. 蜀船:来自蜀地(今四川)的船只,反映长江上下游交通频繁。
8. 江侵平野断:江水泛滥,流入平坦的原野,使陆地仿佛被切断。
9. 风卷白沙旋:风沙飞扬,白沙随风旋转,描写江边荒凉景象。
10. 重城自古坚:荆州城池层层设防,自古以来便是军事重镇,坚固难攻。
以上为【荆州十首】的注释。
评析
《荆州十首》是苏轼在贬谪途中所作组诗之一,此为其一。诗人由三峡进入江汉平原,面对开阔的楚地风光,触景生情,既描绘了地理形胜与交通繁忙之象,又寄寓对历史变迁的沉思。全诗语言简练,意境雄浑,以写景起笔,以抒怀收束,体现苏轼融自然、历史与哲思于一体的诗歌风格。末句“重城自古坚”看似赞城防之固,实则暗含对人事无常、唯有地理恒存的感慨,耐人寻味。
以上为【荆州十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纪行为线索,展现诗人由险峻三峡进入开阔江汉平原的视觉转换。首联“游人出三峡,楚地尽平川”以对比手法勾勒地理巨变,暗示心境由压抑转向豁然。颔联写“北客随南贾,吴樯间蜀船”,通过人物与船只的交错,生动呈现荆州作为交通枢纽的繁荣图景。颈联“江侵平野断,风卷白沙旋”转写自然景象,气象苍茫,既有壮阔之美,又带荒寒之感,为下文抒怀铺垫。尾联“欲问兴亡意,重城自古坚”由景入史,表面赞城池之固,实则反衬王朝更迭、人事代谢之无常,体现出苏轼惯有的历史理性与人生超脱。全诗结构严谨,情景交融,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堪称宋代纪行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荆州十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写景如画,而寓意深远,非徒状物而已。”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江侵平野断’五字雄浑有势,‘风卷白沙旋’亦得江干真景。结语含蓄,耐人思索。”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东坡过荆州诸作,此首最见气骨。平川、白沙、重城,皆带历史感,不独写眼前也。”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此诗从地理变迁中引出历史兴亡之叹,末句似赞实讽,语意双关,可见其思致之深。”
以上为【荆州十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