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常听闻贫贱是士人常态,奉劝富者莫要嘲笑他人。
男儿得志便能获得荣耀声名,偶然失意便成落魄之身。
古人结交看重道义,今人结交只看重利益。
劝人如同种桃李一般广结善缘,要种就须遍布天地之间。
一生不愿轻易托付请托之事,若托付必当以生死相许。
我既不羡慕石崇的豪富,也不讥笑原宪的清贫。
有财有势时人人相识,无财无势时形同陌路。
因而深知世间事皆如此,只得归隐东溪卧看白云。
以上为【伤时】的翻译。
注释
1. 不调:不被任用,指仕途失意
2. 种桃李:典出《韩诗外传》“树桃李者得荫”,喻培养门生故吏
3. 季伦:石崇字季伦,西晋首富,以奢靡著称
4. 原宪:孔子弟子,家贫而守道,见《庄子·让王》
5. 东溪:泛指隐逸之地,孟郊晚年隐居河南陆浑山
6. 卧白云:化用陶弘景“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句意
以上为【伤时】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孟郊针砭时弊的讽世之作。全诗以对比手法贯穿,通过“贫贱/富贵”“古人/今人”“重义/重利”等多重对照,深刻揭露中唐社会世风日下的现实。诗中“种桃李”的隐喻既承袭传统比兴又赋予新意,尾联“卧白云”的归隐姿态,在激愤批判后展现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体现孟郊诗风“寒峻中见孤高”的特质。
以上为【伤时】的评析。
赏析
本诗展现孟郊作为寒士诗人的典型心态。开篇以“贫贱士之常”自宽自解,随即转入对势利社会的猛烈抨击。“男儿得路”四句以精警对仗揭示仕途生态,其中“邂逅”二字尤见命运无常的悲慨。中段“种桃李”之喻将交际功利性具象化,“直须遍天地”的夸张表述暗含反讽。后六句连用石崇、原宪典故作人格宣示,在“不羡”“不笑”的双重否定中确立道德高度。结尾“却向”的转折,将前文积郁的愤懑转化为超脱行动,完成从社会批判到精神超越的诗学构建。全诗语言质直而情感激切,既有乐府诗的讽喻精神,又具孟郊特有的孤峭气质。
以上为【伤时】的赏析。
辑评
1. 宋·刘辰翁《孟东野诗集评》:“‘有财有势’二语,说尽世情。末句忽然高蹈,如寒泉漱玉。”
2. 明·钟惺《唐诗归》:“东野诗如削铁,此篇‘种亦直须遍天地’七字,刺入骨髓。”
3.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悲慨中存浑厚,‘因知世事皆如此’收束前文,转出高境。”
4. 今人钱仲联《孟郊诗选注》:“此诗可与其《择友》篇对读,均反映中唐士人群体分化后的心理创伤。”
5. 华忱之《孟郊年谱》:“诗中‘东溪’当指陆浑山居,作于元和初年,可见其经历仕途挫折后的思想转变。”
以上为【伤时】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