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本来春天是百花盛开、野草芳菲的季节,处处都有令人赏心悦目、欢情无限的景象。但好景不长,这种美好的景色早就过去了。久处异乡,又是一年清明节。黄昏坐在小院思念亲人。可是,在遍地落花时偏偏遇到伯劳鸟。
亲人所处之地与这里仅隔咫尺江山,却也分楚越界域,不能自由往来而只能悬目相望,鱼雁互通。望穿秋水却音信全无。及至五更,不仅美梦不成,而且让人梦中惊醒的又是刺耳的角声。这怎么不令作客之人为之心碎呢?
版本二:
春意将尽,芳草凋零。客居他乡的时节,又逢清明。小院黄昏时分,人们思念离别之人,落花遍地,杜鹃悲啼。近在咫尺的江山却分隔了楚地与越地,望断天涯,魂魄为之销散,想必音信早已断绝。梦醒于五更时分,内心痛苦欲碎,城楼角声响起,吹落了映照梅花的残月。
以上为【蝶恋花 · 春事阑珊芳草歇】的翻译。
注释
蝶恋花: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後用作词牌,本名《鹊踏枝》,明杨升菴《词品·卷一·词名多取诗句》谓「《蝶恋花》则取梁元帝『翻阶蛱蝶恋花情。』」清毛稚黄《填词名解·卷二》袭升菴论,谓:「梁简文帝乐府有『翻阶蛱蝶恋花情』故名。」按,升菴误记作者,句出梁简文帝《东飞伯劳歌二首(其一)》:「翻阶蛱蝶恋花情,容华飞燕相逢迎。」今人李琏生《中国历代词分调评注〈蝶恋花〉》从词调史驳前人论,谓「《蝶恋花》虽与梁简文帝诗有关,或出于明人附会,绝非六朝时所制曲。此调本唐教坊曲,源于盛唐,属新燕乐曲。」《蝶恋花》之名采于前人诗句,原以《鹊踏枝》之名列于唐教坊曲,张梦机《词律探源》谓「自北宋晏同叔词,始改调名为《蝶恋花》,词家遂不复知有《鹊踏枝》之本意矣。」按,易《鹊踏枝》为「蝶恋花」之作实始于南唐李後主《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王易《词曲史》:「此首乃由七言八句变为仄韵,双叠。第二、六句各增二字,破为四五句。」《钦定词谱》列《蝶恋花》三体;清万红友《词律》列《蝶恋花》为平仄互叶体;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列《蝶恋花》为仄韵格,注:「双调,六十字,上下阕各四仄韵。」以南唐冯正中《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一作晏同叔词)为正体。《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太平乐府》注「双调」,赵德鳞词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冯正中词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句,名《黄金缕》。赵德鳞词有「不捲珠簾,人在深深院」句,名《捲珠簾》。司马才仲词有「夜凉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韩涧泉词有「细雨吹池沼」句,名《细雨吹池沼》。贺方回词名《凤栖梧》,李方舟词名《一箩金》,衷元吉词名《鱼水同欢》,沈文伯词名《转调蝶恋花》。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明吴讷钞本、《东坡外集》俱未收,唯见《苏长公二妙集》本、毛子晋汲古阁本《东坡词》。毛本题作「离别」,龙本无题。
「春事阑珊芳草歇」句:龙榆生笺引清·况夔笙《香海棠馆词话》:「东坡词『春事阑珊芳草歇』,《升菴词品》引唐刘瑶诗『瑶草歇芳心耿耿』,《传奇》女郎玉贞诗『燕折莺离芳草歇』,谓是坡词出处。不知谢康乐有『芳草亦未歇』句也。」
啼鴂:龙榆生笺:「《离骚》:『恐鶗鴂之先鸣兮,使夫众草为之不芳。』《汉书·扬雄传》引《反离骚》:『徒恐鷤(tí)䳏(guì)鷤䳏之将鸣兮,顾先百草为不芳!』师古注:『䳏,鴃字也。鷤鴃鸟,一名买䤥,一名子规,一名杜鹃,常以立夏鸣,鸣则众芳皆歇。鷤,音大系反;䳏,音桂。鷤字,或作鶗,亦音题。鴃,又音决。䤥,音诡。』」
楚越:龙榆生笺:「陈拾遗《合州津口别舍弟至东阳峡,步趁不及,眷然有忆,作以示之》:『同衾成楚越,别岛类胡秦。』」
音尘绝:龙榆生笺:「李太白《忆秦娥》词:『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落梅:龙榆生笺:「《乐府诗集》:『《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李太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诗:『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1. 蝶恋花: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调。
2. 春事阑珊:春意将尽,指春天即将结束。阑珊,衰残、将尽之意。
3. 芳草歇:香草枯萎凋零。歇,停止生长,此处指枯萎。
4. 客里风光:指旅居在外所见的景色。客里,异乡作客之时。
5. 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之一,亦为传统节日,古人常于此日扫墓踏青。
6. 啼鴂(jué):即杜鹃鸟,古诗词中常以其鸣声象征悲愁、离别。《离骚》有“恐鶗鴂之先鸣兮,使百草为之不芳”。
7. 咫尺江山分楚越:虽相距不远,却被山河阻隔,如同楚地与越地之遥。咫尺,极言距离近。楚、越,战国时南方两国,常代指遥远或难以逾越的空间。
8. 目断:极目远望直至视线尽头。
9. 音尘绝:音信断绝。音尘,消息、书信。
10. 梅花月:月光如梅花般清冷皎洁,或指月下梅花之影,亦可理解为《梅花落》笛曲所描绘的意境,与角声呼应。
以上为【蝶恋花 · 春事阑珊芳草歇】的注释。
评析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词作。此词上片展示了两幅场景:一是在春意阑珊的清明时节,客里思家;一是在落红处处的黄昏小院,家人忆我。下片抒发思家之情。末句宕开写景,于斜月角声之旷寂中蕴含无限悲凉。全词写得婉转曲折,情感真挚。
此词为苏轼贬谪期间所作,抒发了深切的思乡怀人之情与仕途困顿之苦。全词以“春事阑珊”起笔,点明时令,也暗喻人生境遇的衰颓。上片写景中寓情,通过“落红”“啼鴂”等意象渲染出凄凉氛围;下片转入抒情,以“咫尺江山分楚越”极言空间之隔,而“音尘绝”则道出音信渺茫之痛。“梦破五更心欲折”直抒胸臆,情感浓烈至极。结句“角声吹落梅花月”意境苍凉悠远,将视觉、听觉与心理感受融为一体,余韵无穷。整首词情景交融,语言凝练,是苏轼婉约风格中的代表之作。
以上为【蝶恋花 · 春事阑珊芳草歇】的评析。
赏析
本词以细腻笔触描绘春末景象,借景抒情,层层递进地传达出羁旅之愁与离别之痛。开篇“春事阑珊芳草歇”既写自然之景,又暗含人生迟暮、理想难酬的感慨。清明本是祭祖怀人之节,在“客里风光”中更添孤寂。“小院黄昏人忆别”一句由景入情,点出主题——思念。“落红处处闻啼鴂”进一步强化哀感,落花象征美好消逝,杜鹃啼血喻示伤痛无尽。
下片转写空间阻隔,“咫尺江山分楚越”极具张力,物理距离虽近,心理鸿沟却深不可越,凸显政治贬谪带来的无奈与孤独。“目断魂销”极言望归之切与失望之深。“梦破五更心欲折”直击心灵最脆弱时刻,梦境破碎后的现实更加残酷。结尾“角声吹落梅花月”堪称神来之笔:五更角声凄厉,惊破残梦,而清冷月光照着梅花,竟似被角声“吹落”,视听交融,意境高远,将悲怆之情推向极致。此句既有边塞诗的苍凉,又有士大夫内心的幽怨,展现了苏轼融合豪放与婉约的艺术功力。
以上为【蝶恋花 · 春事阑珊芳草歇】的赏析。
辑评
明·沈震峰《草堂诗馀正集》:鸟啼,花落,梦回,月落,一境惨一境。
清代王士禛《花草蒙拾》:「春事阑珊芳草歇」一首,凡六十字,字字惊心动魄。「只为一声何满子,下泉须吊孟才人。」恐无此魂销也。
清·陈亦峰《云韶集》:清丽。此词合秦柳一手。
1. 《历代诗余》引《词苑丛谈》:“东坡《蝶恋花》‘梦破五更’一语,语极沉痛,令人不忍卒读。”
2. 清·黄苏《蓼园词选》:“此词语语沉郁,字字凄惋。‘角声吹落梅花月’,真千古绝唱,非东坡不能道。”
3.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虽未直接评此词,然其谓“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此词却显其“婉”处,可见苏词风格之多元。
4. 龙榆生《东坡乐府笺》:“此词当作于黄州或惠州时期,羁愁旅恨,溢于言表。‘分楚越’者,实自叹出处之乖违也。”
5. 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通篇以景结情,尤以末句最为动人。角声、梅花、残月三者交织,构成一幅清寒孤绝之画境。”
以上为【蝶恋花 · 春事阑珊芳草歇】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