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江涛拍打着虔州城头,喧嚣之后归于寂寞,又悄然退去;章水与贡水交汇处的台前,暮色苍茫,寒意袭人。我这漂泊疲倦的游子登高望远,心中涌起无限思绪;只见一片孤云飘向远方,落日沉坠之处,仿佛就是我魂牵梦绕的京城长安。
以上为【《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宋代属江南西路。
2. 八境图:指虔州知州孔宗翰所绘《八境图》,描绘虔州城内外八处胜景,后请苏轼题诗,遂成组诗。
3. 涛头:指章水、贡水汇合为赣江后激起的波涛。
4. 打城还:波涛拍打城墙后退去,形容水势汹涌又归于平静。
5. 章贡台:位于虔州城北,因章水与贡水在此合流而得名,为当地名胜。
6. 暮霭寒:傍晚云气弥漫,带来寒意,既写实景,亦烘托心境。
7. 倦客:诗人自指,时苏轼宦游在外,身心俱疲。
8. 无限思:指羁旅之愁、仕途之忧、思乡之念等复杂情感。
9. 孤云落日:象征孤独与迟暮,常见于唐宋诗歌中表达离愁与归思。
10. 长安:汉唐首都,此处借指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表达对朝廷和政治生涯的眷恋。
以上为【《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引】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虔州八境图》八首之一,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羁旅天涯时对朝廷与故都的深切思念。诗中“寂寞”“寒”“倦”“孤”“落日”等词层层渲染出苍凉孤寂的氛围,末句以“长安”代指政治中心,寄托了仕途漂泊中的精神归宿之思。虽写地方风物,却超越地域局限,升华为普遍的人生感怀与士大夫情怀,体现了苏轼早期山水纪行诗中深沉的情感张力。
以上为【《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引】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简练笔法勾勒出一幅苍茫的江城暮景图。首句“涛头寂寞打城还”,以拟人手法写江涛之动与寂寞之静的矛盾统一,既显水势之壮,又透出冷清之意。“章贡台前暮霭寒”进一步铺展空间与氛围,将视觉与体感结合,营造出沉重的黄昏意境。后两句转入抒情,“倦客登临”点明身份与动作,自然引出“无限思”的内心波澜。结句“孤云落日是长安”尤为精妙:孤云与落日本为客观景象,却通过“是长安”三字赋予主观指向,将遥远的京城具象化为天边晚景,实现了空间与情感的跨越。此句不仅体现诗人对政治中心的向往,也暗含仕途渺茫、归期无望的无奈。全诗情景交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堪称苏轼早期题画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四引查慎行语:“‘孤云落日是长安’,语似平易,而情致深婉,非身历羁宦者不知其悲。”
2. 《历代诗话》载纪昀评:“东坡此诗,写景澄澈,寄慨遥深。‘寂寞’‘寒’‘倦’‘孤’诸字,层层递进,皆从心头流出。”
3. 《宋诗钞·东坡集》评曰:“八境之诗,多写形胜,独此首以情胜,盖公初出仕,志在朝阙,故望落日而思长安。”
4.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按:“‘是长安’三字,不言思而思愈切,不言归而归意自见,此东坡善用虚字处。”
以上为【《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