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置身高楼,凭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月亮的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我向往月宫中的清净自由,秀丽的江山像图画般的美丽,看过去在朦胧的月色里,树影婆娑。
现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自己的影子当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地度过如此良宵,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还在。不要辜负了这良辰美景,此时此刻,唯有月亮纔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版本二:
我登高远望,只见万里长空,纤云全无,一片澄澈。月光如冰魄飞来,清辉四射,整个秋夜都浸润在清凉的碧色之中。那月中的宫殿琼楼玉宇,仙人乘着鸾凤往来穿梭,仿佛置身于一个清凉无比的仙境。江山美如画卷,远远望去,树木与烟霭交映,清晰分明。
我酒醉之后拍手狂歌,举起酒杯邀请明月共饮,加上自己的影子,正好成了三位宾客。在风露中起舞徘徊,浑然忘却今夕是何年。真想乘风而去,飘然返回那月宫仙境,哪里还用得着借助大鹏的翅膀?就在这水晶般透明的月宫里,一声横笛吹断长空,余音袅袅,直入天际。
以上为【念奴娇 · 中秋】的翻译。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壶中天》、《湘月》。宋·王颐堂《碧鸡漫志·卷五·〈念奴娇〉》:「《念奴娇》,元微之《连昌宫词》云:『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须臾觅得又连催,特敕街中许然烛。春娇满眼泪红绡,掠削云鬓旋装束。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自注云:『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每岁楼下酺宴,累日之後,万众喧隘,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明皇遣高力士大呼楼上曰:「欲遗念奴唱歌,邠(Bīn)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未尝不悄然奉诏,其为当时所重也如此。然而明皇不欲夺侠游之盛,未尝置在宫禁。或岁幸汤泉,时巡东洛,有司潜遣从行而已。又明皇尝于上阳宫夜後按新翻一曲,属明夕正月十五日,潜游灯下,忽闻酒楼上有笛奏前夕新曲,大骇之。明日密遣捕捉笛者,诘验之,自云:「其夕窃于天津桥玩月,闻宫中度曲,遂于桥柱上插谱记之,臣即长安少年善笛者李谟也。」明皇异而遣之。』五代·王德辇《开元天宝遗事·卷一》云:『念奴有色,善歌,宫伎中第一。帝尝曰:「此女眼色媚人。」又云:「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今大石调《念奴娇》,世以为天宝间所制曲,予固疑之。然唐中叶渐有今体慢曲子,而近世有填《连昌宫词》入此曲者。後复转此曲入『道调宫』,又转入『高宫大石调』。」曲名本此。宋曲入「大石调」,复转入「道调宫」,又转入「高宫大石调」。此调音节高抗,英雄豪杰之士多喜用之。宋·俞文蔚《吹剑录》称:「学士(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亦其音节有然也。兹以《东坡乐府》为准,「凭高远眺」一阕为定格,「大江东去」为变格。一百字,前後阕各四仄韵。其用以抒写豪壮感情者,宜用入声韵部。另有平韵一格。
题注:傅注本及元延祐本、明吴讷钞本俱未收本首,唯见《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
桂魄:古人称月体为魄,又传月中有桂,故称月亮为「桂魄」。龙楡生笺:「《参同契》:『阳神日魂,阴神月魂,魂之与魄,互为室宅。』《酉阳杂俎·前集·天呎(chǐ)》:『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王右丞诗:『桂魄初生秋露微。』」按,王诗为王广津《秋夜曲》。
玉宇琼楼:傅子立注:「唐段成式云:『翟天师尝于江上望月,或曰:「此中竟何有?」翟笑曰:「可随吾指观。」忽见月规半天,琼楼金阙满焉。顷刻不复见。』」刘尚荣按:「通行本《酉阳杂俎·前集卷二·壶史》所载与此微异,原文如下:『翟天师名乾祐,峡中人。长六尺。手大尺馀,每揖人,手过胸前。卧常虚枕。晚年往往言将来事。常入夔州市,大言曰:『今夕当有八人过此,可善待之。』人不之悟。其夜火焚数百家,八人乃『火』字也。每入山,虎群随之。曾于江岸与弟子数十玩月,或曰:『此中竟何有?』翟笑曰:『可随吾指观。』弟子中两人见月规半天,琼楼金阙满焉。数息间,不复见。』」
乘鸾:龙楡生笺:「《异闻录》:『开元中,明皇与申天师游月中,见素娥十馀人,皓衣乘白鸾,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乐音嘈杂清丽,明皇归製《霓裳羽衣曲》。』《集仙录》:『天使降时,鸾鹤千万,众仙毕集,高者乘鸾,次乘骐麟,次成龙。』」
清凉国:龙楡生笺:「陆鲁望诗:『溪山自是清凉国,松竹合封潇洒侯。』」
烟树历历: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烟树,烟雾笼罩的树木;历历,清楚可数。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句:龙楡生笺:「李太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裴回,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後各分散。』」「」
「今夕不知何夕」句:龙楡生笺:「《诗·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鹏翼:龙楡生笺:「《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李太白曾被称为「谪仙人」,东坡亦自比谪仙,故称归去。
水晶宫:龙楡生笺:「《述异记》:『阖闾水晶宫,备极珍巧,皆出自水府。』杜子美《曲江对酒》诗:『水精宫殿转霏微。』」
横笛:龙楡生笺:「《梦溪笔谈·乐律》:『後汉马融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李善为之注云:「七孔,长一尺四寸。」此乃今之横笛耳,太常鼓吹部中谓之「横吹」,非融之所赋者。』《靑琐高议》:『唐庄宗最爱夜月,月夜自吹横笛数曲。』」
1. 凭高眺远:站在高处向远方眺望。
2. 桂魄:指月亮。古代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为“桂魄”。
3. 光射处:月光照射的地方。
4. 冷浸一天秋碧:清冷的月光弥漫在整个秋天碧蓝的天空中。“浸”字写出月光如水般渗透的视觉感受。
5. 玉宇琼楼:形容月中宫殿华美洁净,出自道家神话。
6. 乘鸾来去:传说仙人骑鸾鸟在天地间飞行。
7. 清凉国:指月宫,象征远离尘嚣、清净无扰的理想之境。
8. 烟树历历:远处树木在夜色中若隐若现,轮廓分明。“历历”意为清晰可辨。
9. 对影成三客:化用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指自己、明月与影子共为三人。
10. 骑鹏翼: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展翅南冥的典故,喻指凭借外力远游。此处说“何用骑鹏翼”,表示无需借助外物即可自由飞升。
11. 水晶宫:比喻月宫,因月光明澈如水晶。
12. 吹断横笛:形容笛声高亢嘹亮,直透云霄。“断”极言其声之激越。
以上为【念奴娇 · 中秋】的注释。
评析
《念奴娇·中秋》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的一首写中秋的词。这首词作于七年後同一时刻的同题之作,是一篇内容奇幻、情感深沉的不朽经典,融合前代的神话传说,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描写登高望远时幻想中月宫美妙的景象和抒发徘徊月下时乘长风翻然归去的愿望,充分表现出对精神解脱与身心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念奴娇·中秋》是苏轼在中秋之夜所作的一首豪放与浪漫兼具的词作。此词以中秋赏月为背景,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抒发了词人超脱尘世、向往自由的情怀。上片写景壮阔,由现实登高望远转入对月宫的神游,展现宇宙之浩瀚与自然之美;下片转为抒情,借酒邀月、对影成三人,化用李白诗意,表现孤独中的旷达与洒脱。全词意境高远,语言清丽而气势奔放,体现了苏轼“旷达超逸”的人格境界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追求。虽有出世之思,却不陷于消极,反而在醉舞清风中显出生命的热烈与自由意志的飞扬。
以上为【念奴娇 · 中秋】的评析。
赏析
这首《念奴娇·中秋》以中秋月夜为背景,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展现出苏轼特有的豪迈气概与哲思深度。开篇“凭高眺远”即奠定高远视野,继而描绘万里长空、无云遮蔽的壮丽景象,将读者引入一个纯净辽阔的宇宙空间。通过“桂魄飞来”“冷浸秋碧”等意象,营造出清寒空灵的意境,使月光不仅可视,更可感。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一句,由实入虚,从人间仰望转向对月宫的幻想,体现词人精神的自由翱翔。这种对仙境的描绘并非单纯迷信,而是寄托了他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一个超越世俗纷扰、心灵得以安顿的“清凉国”。
下片以“我醉拍手狂歌”陡然转入主观情感的宣泄,动作夸张而情绪奔放,表现出酒后真性情的流露。化用李白诗句而不露痕迹,既显文化底蕴,又深化孤独中的自适与欢愉。“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两句,既有陶然忘机之乐,也暗含时光流逝、人生如梦之叹。
结尾“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进一步升华主题,表达一种不假外求、随心所往的精神自由。最后以“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收束,声音划破寂静,余韵悠长,给人以无限遐想。整首词气象宏大,情致跌宕,充分展现了苏轼“旷达而不失深情,超逸而不忘现实”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念奴娇 · 中秋】的赏析。
辑评
1. 《历代诗余》引《坡仙集外纪》:“此词清雄绝伦,虽李太白不能过也。”
2. 清代张惠言《词选》评:“苏子瞻《念奴娇·中秋》,飘逸夐绝,直欲乘风归去,非徒咏月而已。”
3. 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东坡词具神仙出世之姿,如《念奴娇·中秋》‘便欲乘风,翻然归去’,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有千钧力,不能道此。”
4.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东坡《中秋》词,大气包举,夐乎不可攀跻,‘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真有鹤唳九皋之致。”
5.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虽未直接评论此词,但其所推崇“东坡之词旷”,正可为此词注脚。
6. 《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编)评曰:“全词意境高华,设想奇瑰,于清空中见豪气,于豪放中寓哲思,洵属东坡集中杰构。”
以上为【念奴娇 · 中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