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两年间三次经过淮河之滨,在行宿与泗水之间,重逢了徐州的隐士张天骥,依他原诗的韵脚写下此诗以和。
慢步行走中又遇见了像马少游那样的知音。
无事可做时不妨常常饮酒自适,著书立说本就为抒发困顿忧愁。
孤松早早倒伏,并非因为生病;倦飞的鸟儿虽然归巢,难道就真是安歇?
我还想多次来往于河岸之间,可如今霜雪已染白了我的头顶。
以上为【行宿、泗间,见徐州张天骥,次旧韵】的翻译。
注释
1. 行宿、泗间:指在行宿(古地名,今江苏宿迁一带)与泗水流域之间。
2. 徐州张天骥:即张山人,字天骥,苏轼友人,隐居云龙山,号“云龙山人”,曾养鹤自娱,苏轼有《放鹤亭记》记其事。
3. 次旧韵:依照他人原有诗作的韵脚和诗题写作,表示唱和之意。
4. 二年三蹑过淮舟:两年之内三次渡过淮河。“蹑”意为踏、登,此处指登船渡河。
5. 款段:马行缓慢貌,比喻行动从容或旅途艰辛。
6. 马少游:东汉名将马援之从弟,性淡泊,不慕功名,曾言“但愿守田亩,教养子孙”。苏轼以此自比或喻张天骥,表达对淡泊生活的向往。
7. 无事不妨长好饮:无所事事时不妨常饮酒自遣。
8. 著书自要见穷愁:写书本就是为了抒发困顿与忧愁。语出司马迁《报任安书》:“发愤之所为作也。”
9. 孤松早偃原非病:孤松早早倒下并不是因为病损,暗喻自己被贬并非因过错。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亦含坚贞不屈之意。
10. 倦鸟虽还岂是休:鸟儿虽倦飞归林,但并未真正休息,比喻自己虽遭贬谪,心志未灭。
以上为【行宿、泗间,见徐州张天骥,次旧韵】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贬谪途中重逢友人张天骥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历经宦海沉浮后的复杂心境。诗中既有对友情的珍视,也有对人生际遇的感慨。通过“孤松”“倦鸟”等意象,展现了虽处逆境却不甘消沉的精神状态。尾联感叹年华老去,却仍怀来往之志,体现其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情感真挚,是苏轼中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以上为【行宿、泗间,见徐州张天骥,次旧韵】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首联点明时间、地点与人物关系,以“款段还逢”写出久别重逢的亲切与欣慰。颔联转入内心独白,“无事好饮”看似闲适,实则透露出仕途失意的无奈;“著书见穷愁”更是直抒胸臆,道出文学创作背后的苦闷。颈联用“孤松”“倦鸟”两个意象,既自我辩解(非病而偃),又表明志节未堕(岂是真休),寓意深刻。尾联由景及情,以“河边几来往”表达对未来交往的期待,而“霜雪蒙头”则陡然拉回现实,凸显岁月无情。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平实而内涵丰富,体现了苏轼“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诗风特点。
以上为【行宿、泗间,见徐州张天骥,次旧韵】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东坡诗多兴会神到之作,此篇寄意清远,语近情深,尤见交谊之厚。”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四引冯舒语:“‘孤松’‘倦鸟’二句,寓意深远,非徒属对工也。”
3.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卷十二:“此诗作于元丰二年赴湖州途中,时公方经徐,访张山人于云龙山,情怀郁结而吐属自然。”
4. 清代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无事不妨长好饮’,看似旷达,实含悲慨;‘著书自要见穷愁’,一语道尽迁客文心。”
5.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直接评此诗,但指出:“宋代诗人每以马少游自况,取其恬退不争之意,东坡屡用之,可见其心态转变。”(间接支持对“马少游”典故的理解)
以上为【行宿、泗间,见徐州张天骥,次旧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