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清冷的霜气侵入小小的园中,原本不应在此时绽放的牡丹却依然开放,诗人于是以诗律来改变冬日的寒凉氛围。太守想要看到如韩愈《蓝关雪》那样的咏叹之作,更请韩郎为牡丹重新染根,使其在寒冬绽放。
以上为【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的翻译。
注释
1. 和述古:指唱和陈襄(字述古)所作《冬日牡丹》诗。陈襄时任杭州知州,苏轼为其下属。
2. 不分清霜入小园:意谓不顾严寒霜降,仍使牡丹开放。“不分”即不避、不管之意。
3. 故将诗律变寒暄:通过诗歌的韵律与意境,改变冬日的寒冷氛围。“寒暄”本指冷暖,此处引申为气候气氛。
4. 使君:汉代称刺史为使君,宋代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此处指陈襄。
5. 蓝关咏:指唐代韩愈被贬潮州,途经蓝田关时所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此诗情感沉郁,为千古名篇。
6. 更倩韩郎为染根:请韩愈(或其后人、才子代称)为牡丹重新染根,使其在冬季开花。“倩”意为请求,“韩郎”或泛指有才之士,亦可能暗指韩愈家族后人。
7. 冬日牡丹:牡丹通常春开,冬日开花属罕见异象,古人视为祥瑞或人为促成(如温室培育)。
8. 诗律:指诗歌的格律、音韵及整体艺术形式,此处强调诗歌具有感化自然的力量。
9. 变寒暄:改变冷暖气候,实为借诗情营造温暖意境,体现“心能转境”的哲学思想。
10. 染根:字面意为染色其根,使花色更艳或反季开放,带有神话色彩,象征文人笔力可重塑自然。
以上为【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之一,借“冬日牡丹”这一反常自然现象,抒发诗人对艺术力量与人文精神的礼赞。诗中“将诗律变寒暄”一句尤为精妙,体现苏轼以文学之力对抗自然规律、调和天地节候的浪漫情怀。后两句用典巧妙,借韩愈贬谪途中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之悲慨,反衬出诗人希望借助文人笔力,使奇花重焕生机的愿望,既含哲理,又富诗意。
以上为【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冬日牡丹”为题眼,抓住反季节开花这一奇特现象,展开诗意想象。首句“不分清霜入小园”,写自然之威与生命之倔强并存;次句“故将诗律变寒暄”,则转向人文力量的彰显——诗人自信于文字的魅力足以调和天地之气。后两句用典翻新,韩愈原诗悲怆苍凉,而苏轼却欲请“韩郎染根”,化悲为奇,变衰为盛,表现出宋人尚理而崇文的审美取向。全诗语言简练,构思奇巧,融合现实观察、文学传统与哲思玄想,充分展现苏轼“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的典型风格。同时,也反映了北宋士大夫对文化力量的高度自信。
以上为【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十注:“此诗借冬牡丹起兴,托物言志,见诗人以文章转移风气之志。”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二评:“语涉奇幻,而理自可通。‘诗律变寒暄’五字,足括东坡胸次。”
3.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引《西清诗话》:“子瞻和述古《冬日牡丹》,寓意深远,非徒赋物而已。”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宋人咏物,多重寄托,如东坡‘诗律变寒暄’,已超乎形迹之外。”
5. 钱钟书《谈艺录》第三则称:“东坡此联,所谓‘笔补造化天无功’,与昌黎‘染根’之想,相映成趣。”
以上为【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