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梅花因怕愁苦而贪恋安睡,独自开放得特别迟。
自恐清冷的容颜不合时宜,故而染上一点浅红,模仿桃杏的艳色。
但终究还保留着孤高瘦劲的姿态,在雪霜中挺立如初。
它内心耐寒,不肯随顺春日万物争发的常态;
酒晕般淡淡的红色,无缘无故地浮现在玉一般的肌肤上。
年迈的诗人不懂得梅花真正的品格所在,却只去描摹它的绿叶与青枝。
以上为【红梅三首(其一)】的翻译。
注释
1. 红梅:梅花的一种,花色淡红,介于白梅与深红梅之间,常被赋予孤高而含蓄的品格象征。
2. 怕愁贪睡:拟人手法,形容红梅开花较晚,仿佛因忧愁而贪睡不起。
3. 冰容:形容梅花清冷如冰的容貌,喻其高洁。
4. 不入时:指不合世俗潮流,不迎合时好。
5. 故作小红桃杏色:指红梅略带红色,似有意模仿桃杏的娇艳,实为无奈之举。
6. 尚馀孤瘦雪霜姿:虽然颜色稍红,但仍保持瘦劲挺拔、经霜耐寒的姿态。
7. 寒心:内心耐寒,喻坚贞不屈的品格。
8. 随春态:指随着春天到来而竞相开放的媚俗姿态。
9. 酒晕:形容梅花花瓣上淡淡的红色,如同美人脸上泛起的酒红。
10. 诗老:指前代或同时代某些专事雕琢形貌的诗人,此处或特指石延年(宋初诗人,有咏梅诗)。
以上为【红梅三首(其一)】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借咏梅抒怀,托物言志,通过对梅花形神兼备的刻画,表达自己虽处逆境却不肯随波逐流、坚守节操的高洁人格。诗中“怕愁贪睡”“自恐冰容”等语看似写梅之怯弱迟开,实则反衬其孤傲独立;“寒心未肯随春态”一句更是直抒胸臆,凸显其不趋时媚俗的精神内核。尾联批评“诗老”只重形似而忽略“梅格”,实为对当时诗坛重形式轻风骨的暗讽,也彰显了苏轼崇尚“神似”与“品格”的审美理想。
以上为【红梅三首(其一)】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红梅三首》之第一首,以细腻笔触描绘红梅的独特风韵,并寄寓深远的人生感慨。首联“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用拟人手法写出红梅迟开的原因——并非无力绽放,而是因“怕愁”“自恐”,不愿在喧嚣中争艳,透露出一种自觉疏离世俗的心理。颔联“故作小红桃杏色,尚馀孤瘦雪霜姿”,一转一合:表面顺应时俗染上桃杏之红,实则骨子里仍是“孤瘦雪霜”的寒士风骨,形成外柔内刚的张力。颈联“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进一步深化主题,“寒心”二字点出其精神本质——宁守清寒,不逐流俗;而“酒晕”之喻,则使梅花兼具女性的温婉与士人的清刚。尾联借批评“诗老”不知“梅格”,强调艺术表现应重神韵与品格,而非徒然描摹枝叶外形,体现了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美学主张。全诗语言清丽而意蕴深沉,是宋代咏物诗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红梅三首(其一)】的赏析。
辑评
1.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六》引《王直方诗话》:“东坡作《红梅》诗云:‘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盖当时有前辈咏梅诗多拘于形似,故东坡讥之。”
2. 《冷斋夜话》卷二:“东坡《红梅》诗:‘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真写出梅之态度。”
3. 《唐宋诗醇》卷三十九评此诗:“托意深远,不独写梅之形神并茂,而己之孤怀耿介,自在言外。”
4. 清·纪昀《纪评苏诗》卷二十:“此诗寓意甚远。‘诗老’二句,盖讥世之溺于末节而不知立身大本者。”
5.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此诗,写红梅之神最工。‘寒心’‘酒晕’二语,非但设色精妙,兼有寄托。”
以上为【红梅三首(其一)】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