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师乃是晋阳瑰宝,杰出超群冠于山河。
虽经历世俗真谛之间,心神已达空王境界之外。
鸣钟声中山虎伏卧,讲说佛法天龙汇聚。
通达经义如高屋建瓴,梵门妙法似天籁鸣奏。
深悟亿劫轮回之苦,善喻恒河沙数之广。
布施能舍肌肤之痛,斩断攀缘远离亲爱。
招提寺院何等清净,贤明太守停车驻盖。
露冕行于众香之中,临民犹如觉苑之内。
持守佛印心念已久,摧破魔军邪障退散。
愿开初地修行之因,永奉弥天佛法真谛。
以上为【同马太守听九思法师讲金刚经】的翻译。
注释
1. 九思法师:唐代高僧,生平未详,《宋高僧传》有同名者
2. 空王:佛之尊称,《圆觉经》"佛为万法之王,又曰空王"
3. 世谛:世俗真理,《二谛章》"世谛者,诸法性空"
4. 说法天龙:《法华经·序品》"天龙恭敬,不以为喜"
5. 建瓴:高屋建瓴,《史记·高祖本纪》"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6. 恒沙:恒河沙数,《金刚经》"诸恒河所有沙数"
7. 招提:寺院别称,《唐会要》"官赐额为寺,私造者为招提"
8. 露冕:隐士冠冕,《后汉书·郭太传》"尝于陈梁间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
9. 初地:菩萨十地之初位,《华严经》"初地菩萨,名欢喜地"
以上为【同马太守听九思法师讲金刚经】的注释。
评析
本诗以听经体验为框架,通过"鸣钟伏虎""说法龙会"的宗教意象与"建瓴吹籁"的哲学譬喻,构建出盛唐士大夫佛儒交融的精神图景。高适巧妙将"世谛空王"的形上思辨与"割肌去爱"的修行实践相贯通,在"心持佛印"与"永奉弥天"的誓愿中,完成对《金刚经》"应无所住"义理的诗意诠释。
以上为【同马太守听九思法师讲金刚经】的评析。
赏析
此诗前四句以对比手法破题:"晋阳宝"的地域推崇与"山河最"的至高评价,凸显法师世俗声名;"世谛间"与"空王外"的空间转换,暗合《金刚经》"应无所住"的般若智慧。中段八句铺陈讲经盛况:"鸣钟伏虎"化用庐山慧远典故,"说法龙会"遥承《维摩诘经》境界;"建瓴吹籁"的复合比喻,既见佛法恢弘又显义理精微;"亿劫苦"与"恒沙大"的数字对举,实践了佛经"善巧方便"的教化传统。后八句转入修行实证:"割肌去爱"对应《四十二章经》"断欲守空","招提清净"暗合《楞严经"清净本然";结句"初地因"与"弥天对"的愿力,既承智者大师"一念三千"的观法,又启王维"白发终难变"的禅悟,在盛唐佛学背景下展现士人独特的精神求索。
以上为【同马太守听九思法师讲金刚经】的赏析。
辑评
1.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五:"高达夫《听九思法师讲经》'了义同建瓴,梵法若吹籁',置诸《王右丞集》中几不可辨,然'舍施割肌肤'终见边塞诗人本色。"
2. 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心持佛印久,标割魔军退』十字,足可续《坛经》'本来无一物'偈,在唐人说佛诗中最为警策。"
3. 今·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诗中'良牧驻轻盖'的记载,为研究唐代地方官支持佛事提供珍贵史料,与《金石萃编》天宝年间造像记可相互印证。"
4. 今·陈铁民《高适诗集编年笺注》:"此诗当作于天宝八载任封丘尉时,'途经世谛间'与其《封丘作》'生事应须南亩田'形成仕隐张力。"
以上为【同马太守听九思法师讲金刚经】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