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渔舟归来时,菖蒲叶上细雨飘洒;缫丝车鸣响之处,吹拂着楝花的清风。那长江边昔日我曾游历的地方,如今全都萦绕在我梦魂之中。
以上为【仆年三十九,在润州道上过除夜,作此诗。又二十年,在惠州,追录之以付过,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仆年三十九,在润州道上过除夜,作此诗。又二十年,在惠州,追录之以付过,二首:苏轼自注,说明此诗原作于三十九岁时途经润州(今江苏镇江)度过除夕之夜,二十年后(即绍圣年间贬居惠州时)追忆抄录,并交付给儿子苏过。
2. 钓艇:小渔船。
3. 菖叶雨:指春雨落在菖蒲叶子上的景象。菖蒲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常生于水边,春季发芽,古人认为其有辟邪之用,亦是端午习俗相关植物。此处点明时节为初春。
4. 缫车:缫丝用的纺车,乡村养蚕制丝的工具,其声嗡嗡作响,是江南农耕生活的典型象征。
5. 楝花风:指吹开楝花的风。楝树开花于农历四月至五月间,故“楝花风”为春夏之交的季候风,古有“二十四番花信风”,楝花为最后一番。
6. 长江昔日经游地:指苏轼早年仕宦往来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如杭州、湖州、润州等地的经历。
7. 尽在如今梦寐中:表达旧日足迹虽远隔千里,然记忆犹新,常入梦中,寄托深切怀旧之情。
8. 过:苏轼第三子苏过,字叔党,随父贬谪岭南,侍奉左右,善诗文,人称“小坡”。
9. 润州:唐代至宋代州名,治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地处长江南岸,为南北交通要冲。
10. 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苏轼于绍圣元年(1094年)被贬至此,为岭南贬所之一。
以上为【仆年三十九,在润州道上过除夜,作此诗。又二十年,在惠州,追录之以付过,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追忆旧作所录,情感深沉,意境悠远。前两句以细腻笔触描绘江南春景,选取“钓艇”“菖叶雨”“缫车”“楝花风”等富有地域与季节特征的意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活气息的水乡图景。后两句转入抒情,由景及情,将往昔行旅之地化为长存心间的梦境,流露出对旧日时光的深切怀念与人生漂泊的无限感慨。全诗语言简淡,却情韵绵长,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趋于冲淡、内敛的艺术风格,亦折射出其历经宦海沉浮后的精神归宿。
以上为【仆年三十九,在润州道上过除夜,作此诗。又二十年,在惠州,追录之以付过,二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虽为追录旧作,却蕴含着深刻的时间意识与人生感怀。前两句写景,看似平实,实则精心择取具有典型江南风情的意象:“钓艇”与“缫车”代表渔耕生活,“菖叶雨”与“楝花风”则点明时令——春末夏初,气候温润,万物生长。二者结合,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透露出诗人对民间生活的亲切感知。这种静谧安详的图景,与诗人当时身处贬所、孤寂无依的现实形成鲜明对照。
后两句陡转为抒情。“长江昔日经游地”一句,概括了苏轼青年至中年仕途奔波的轨迹,他曾任杭州通判、知湖州,多次往返于长江沿线,那段岁月虽有政治起伏,但总体尚属顺遂。而“尽在如今梦寐中”则道出了今昔之叹——当年亲身经历的山川风物,如今只能在梦中重见,既表现空间上的阻隔,更凸显时间与命运的无情。一个“尽”字,包蕴万千往事,沉痛而不露声色。
全诗结构工稳,情景交融,语言洗练,不事雕琢而韵味悠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诗作于惠州——苏轼生命中最困顿的时期之一,他在此写下大量追忆旧游、思念亲友之作。此诗虽仅寥寥四句,却浓缩了半生行迹与无限乡愁,堪称“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的典范,体现出东坡晚年诗歌由雄健豪放向平淡深远转化的艺术境界。
以上为【仆年三十九,在润州道上过除夜,作此诗。又二十年,在惠州,追录之以付过,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语:“此诗原作于元丰七年(1084)前后,时轼自黄州量移汝州,途经润州,岁除之际有感而作。后于绍圣三年(1096)谪居惠州时追录,寄意遥深。”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三十八:“语极清淡,而感慨弥深。‘梦寐’二字,写出羁旅孤怀,非实境也,乃心象耳。”
3.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东坡晚年诸作,多托梦寐以寄情,如‘长江昔日经游地,尽在如今梦寐中’,盖身陷蛮荒,神驰故土,唯梦可通矣。”
4. 钱钟书《宋诗选注》未选此诗,但在笔记中指出:“苏集中此类追录旧句之作,往往较原作更见老境,因添岁月之重。”
5. 孔凡礼《三苏年谱》载:“绍圣三年丙子(1096),轼在惠州,录旧诗二首与苏过,其一即此。时年六十一,距润州除夜已二十一年。”
以上为【仆年三十九,在润州道上过除夜,作此诗。又二十年,在惠州,追录之以付过,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