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威震敌虏的功业又逢中兴之年,两个敌国即将被一箭贯穿而联合制服。
听说那名城已迎来真正的良将,理应令敌人的惊惶如落空弦之羽般溃散。
你即将带着朝廷紧急征召的命令回归,成为三卫中的雄杰;再度执掌兵权,定能连克十城,建立赫赫军功。
离别的酒宴转眼便成往事,喧哗豪饮正该在出征之初的饯行筵席上尽情释放。
以上为【次韵王雄州送侍其泾州】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次序和诗,是唱和诗的一种严格形式。王雄州指王安道,时任雄州知州;侍其泾州指侍其渊,时任泾州知州。
2. 威声:威望与声势。中兴年:国家由衰转盛的时期,此处或指宋神宗熙宁变法后力图振兴军备的时代背景。
3. 二虏:指西夏与辽国,北宋西北与北方的主要外患。行当:即将。一矢联:用一箭贯穿二者,喻指同时制服两大敌国,极言军事威力之盛。
4. 名城:指泾州等边防重镇。得真将:得到真正有才能的将领,称赞侍其渊为国之干城。
5. 惊羽落空弦:化用“惊弓之鸟”典故,《战国策·楚策》载更羸拉空弦而落雁,喻敌军闻风丧胆,不战自溃。
6. 追锋:古代紧急征召将帅的专车名“追锋车”,此处指朝廷急召或将帅迅速赴任。
7. 雄三卫:三卫指唐代禁军中的左右卫与骁卫,代指朝廷精锐部队;“雄三卫”谓将成为其中杰出统帅。
8. 授钺:古代授与兵权的仪式,主将以斧钺象征统兵之权。十连:连续攻克十城,极言战功之巨。
9. 别酒回头便陈迹:离别之酒转瞬即成往事,强调军务紧急,不容耽于离愁。
10. 号呶端合发初筵:喧哗豪饮正应在出征前的饯行宴上宣泄。号呶(náo),喧闹叫嚷;端合,正应当;初筵,出征前的送行酒宴。
以上为【次韵王雄州送侍其泾州】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酬答王安道(雄州知州)送别侍其渊(泾州知州)所作的次韵诗。全诗以雄健笔力赞颂边将威武、军威重振,寄托了诗人对国家中兴、边疆安宁的深切期望。诗中融合历史典故与现实军事形势,既表达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期许,也暗含对时局的关切。语言刚劲有力,意境开阔,体现了苏轼七律在豪放中见深沉的艺术风格。情感由壮志激昂转向别情洒脱,结构紧凑,气势贯通。
以上为【次韵王雄州送侍其泾州】的评析。
赏析
此诗为典型的宋代边塞酬唱之作,展现出苏轼诗歌中少见的雄浑气象。首联以“威声”开篇,奠定全诗昂扬基调,“中兴年”与“一矢联”并置,既回顾历史荣光,又寄望现实突破,气魄宏大。颔联巧用“惊羽落空弦”之典,不言战而战势已显,侧面烘托主将威名足以慑敌,构思精妙。颈联转入对人物的直接赞颂,“追锋归去”与“授钺重来”形成时间与使命的呼应,凸显将领重任在肩、屡被倚重的形象。“雄三卫”“定十连”对仗工稳,数字与职位的对比强化了功业预期。尾联陡转,从宏大的军事叙事回落到饯别场景,“别酒”成“陈迹”,表现军情紧迫;末句反用离愁,主张在初筵上纵情号呶,体现豪迈胸襟。全诗融典故、现实、情感于一体,结构严谨,音节铿锵,是苏轼七律中兼具力度与深度的佳作。
以上为【次韵王雄州送侍其泾州】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二十三:“此诗格高气壮,语语着力,‘一矢联’‘落空弦’皆奇警之句,非老手不能。”
2.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查慎行评:“起结俱有力度,中四语尤见堂庑阔大,真宰相之笔。”
3.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二十四:“‘追锋’‘授钺’对举,见其进退皆为国用,非徒夸饰也。”
4. 清代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卷五:“通体振拔,无一懈字,结语翻出豪情,不堕别恨常套。”
5. 《宋诗钞·东坡集》评:“雄州送将,词多激励,坡公次韵,尤能提振精神,所谓‘以文为诗’者此也。”
以上为【次韵王雄州送侍其泾州】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