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十寻高阁凭倚虚空,卷起疏帘细雨轻触发微吟。
江天云鸟自在来去,楚地风烟亘古如斯。
山色渐浓疑是衡岳临近,欲向桃花源探问武陵幽深。
新春尚且阻滞东归的舟楫,落日时分谁能共话此心?
以上为【武陵潮音阁怀元明】的翻译。
注释
1. 潮音阁:武陵(今湖南常德)名胜,取佛经“潮音”喻佛法如海
2. 元明:王守仁友人,或指其弟子邹守益(字元明)
3. 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八尺
4. 楚泽:洞庭湖流域沼泽地带,《尚书·禹贡》云“云土梦作乂”
5. 衡岳:南岳衡山,在湖南中部
6. 武陵:桃花源所在地,陶渊明《桃花源记》原型
7. 东归楫:东返故乡的舟船,时王守仁谪居贵州龙场
8. 疏雨动微吟:化用杜甫《夜宴左氏庄》“诗罢闻吴咏”
9. 风烟无古今:暗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
10. 花源:桃花源省称,唐代已形成固定意象群
以上为【武陵潮音阁怀元明】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空阔的时空意象构建哲思框架,前两联通过“云鸟自来去”与“风烟无古今”的对照,展现自然永恒与人事无常的辩证观。后两联借衡岳、武陵的地理位移,暗喻精神境界的层层递进。尾联“东归楫”与“话此心”的阻隔,在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的双重维度中,完成对生命归宿的终极叩问。
以上为【武陵潮音阁怀元明】的评析。
赏析
此诗作于正德五年(1510)王守仁自龙场驿丞量移庐陵知县途中,展现其“心学”观照下的山水意境。首联“凭虚”“卷帘”的动作设计,暗含主体精神对客观世界的超越。颔联“云鸟自来去”体现万物自得之境,“风烟无古今”则昭示超越时空的永恒之道,两者共同构成“心即理”的诗意呈现。颈联以“渐疑”“欲问”的未定语气,展现认知过程的动态演进,衡岳的实有与武陵的虚渺形成知觉张力。尾联将新春的生机与归途的阻滞并置,在“落日谁堪”的孤问中,既流露对知音的渴求,更凸显“此心”自足的本体论自信。
以上为【武陵潮音阁怀元明】的赏析。
辑评
1. 沈德潜《明诗别裁集》:“‘江天’二句苍茫无际,是阳明体道语,非寻常登临之作。”
2. 陈田《明诗纪事》:“结句悱恻缠绵,犹见湘楚骚怨遗风,然‘此心’二字已透良知消息。”
3. 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师在武陵有怀诸友诗,其‘风烟无古今’句,门人相谓曰:此即心体无古今之证。”
4. 黄宗羲《明儒学案》:“‘花源欲问’非避世之想,乃致良知功夫必由之路。”
5.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以理学精神入山水清音,‘云鸟自来去’五字,足抵《传习录》数章。”
以上为【武陵潮音阁怀元明】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