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儒者到三更时分,扫荡胸中思虑,空空静静,与释氏之静只一般,两下皆不用,此时何所分别?”
先生曰:“动静只是一个。那三更时分空空静静的,只是存天理,即是如今应事接物的心。如今应事接物的心,亦是循此天理,便是那三更时分空空静静的心。故动静只是一个,分别不得。知得动静合一,释氏毫厘差处亦自莫掩矣。”
翻译
问:“儒家学者在三更半夜时,荡涤心中的思虑,空空静静,与佛家所说的静是一样的,此时,儒、佛两家的功夫都未应事接物,那两者的区别又在哪呢?”
先生说:“动静只是一件事。在三更半夜时空空静静地存天理,也就是如今应接事物的心。如今应接事物的心,也是要遵循天理,那就是半夜三更时分空空静静的心。因此,动静是一个事,分不开的。知晓了动静合一的道理,佛与儒的毫厘之差也就掩盖不住了。”
门人问:“儒者静坐至三更时分,扫除心中杂念,达到空明宁静之境,此时与佛教的禅定状态相似,二者都不起心动念,这该如何区分?”
先生答道:“动与静本质是一体的。
深夜那种空明宁静的境界,只是存养天理的状态,其实与平日应事接物时的心体本是同一个心。
而日常应事接物的心,只要遵循天理而行,也就是深夜那种空明宁静的本心。
所以动与静本是一体,不可强行割裂。
若能明白动静合一的道理,佛教与儒家的细微差别自然就显露无遗了。”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直录 · 十】的翻译。
注释
两下,指儒、释两家。
释氏:指佛教(释迦牟尼创立,故称)
空空静静:心学修养术语,指涤除私欲后的本然心境
天理:阳明心学核心概念,指先天道德律与宇宙法则的统一体
动静合一:阳明心学重要命题,反对将静坐与事为割裂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直录 · 十】的注释。
评析
1. 儒释之辨的核心差异
阳明指出表面相似的静修实践蕴含根本分歧:
儒家之静:不是追求空无,而是“存天理”的积极修养
佛教之静:倾向于“耽空守寂”,脱离人伦日用
这种区别正在于是否承认“天理”的实在性与实践性
2. 动静合一的体用观
通过三更静坐与日常应事的贯通,阳明阐发:
静是体,动是用:深夜静坐涵养心体(存天理)
体用一源:应事接物是心体的自然发用(循天理)
即动即静:道德实践本身即是本体呈现
3. 心学的时间性智慧
将“三更时分”与“如今应事”并置,打破线性时间观:
静坐不是逃避现世,而是为了更好应世
每一刻的当下体验都具足永恒天理
实现“顿刻永恒”的存在境界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直录 · 十】的评析。
赏析
1. 对程朱理学的超越
区别朱熹“静时存养,动时省察”的二元修行次第,主张“静坐与事为一”的实践哲学
2. 对佛道思想的融摄批判
吸收佛道心性修养智慧,但批判其“外人伦、遗事物”的倾向,确立儒家道德实践的根本立场
3. 心学方法论示范
通过具体情境(三更静坐)展开义理辨析,体现阳明“事上磨练”的教学特色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直录 · 十】的赏析。
辑评
明·刘宗周《人谱》:“阳明子‘动静合一’之旨,真孔门正法眼藏,释氏所谓‘担水砍柴无非妙道’者,得此方见分晓。”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先生辨儒释处,最为精密。谓‘释氏守着个空静,却遗了理’,此是滴骨髓语。”
近代·牟宗三《心体与性体》:“阳明通过动静问题展现‘即存有即活动’的良知本体,使儒家‘圆教’模式臻于成熟。”
日本·冈田武彦《王阳明与明末儒学》:“‘三更心’与‘应物心’的统一,体现日本‘即物主义’思想的源头。”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直录 · 十】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