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山间飞瀑如万斛珍珠倾泻而下,悬崖高达千丈,连鼪鼯(黄鼠狼与鼯鼠)也难攀越。
虽已打通樵夫小径,行走却仍觉阻碍;似有隐约人声传来,细听却又寂然无声。
悠闲地走过独木小桥,远处可见佛塔;溪水南岸修竹掩映中,有一座茅屋。
请莫嫌我拄杖穿履频频往来于此——这地方偏偏最适合我这个老翁安居!
以上为【鹧鸪天 · 石门道中】的翻译。
注释
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醉梅花》、《剪朝霞》、《骊歌一叠》等。双调,五十五字,平韵。或说调名取自唐·郑宾光「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诗句。然唐、五代词中无此调。调始见于宋代宋景文之作。
石门:明·曹石仓《大明一统名胜志》及《铅(Yán)山县志》均谓此词为咏铅山县 女城山之蕊云洞者。《铅山县志·卷一》:「蕊云洞在县东三十里,极山之岭,循涧六七里始至,有飞瀑临其前洞之口,如门者三,中倚一石若屏状,周旋可转,最后悬一龙首,水出而竭。」石门殆即蕊云洞之洞口也。
山上飞泉:明·曹石仓《大明一统名胜志》及《铅山县志》引均作「山下流泉」。
落鼪鼯:鼪,鼬属;鼯,鼠属。唐杜少陵《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州山行·其三》:「转石惊魑魅,抨弓落狖(yòu)鼯。」
略彴(zhuó)、浮屠:宋·苏东坡《同王胜之游蒋山》诗:「略彴横秋水,浮屠插暮烟。」略彴,小木桥也。《汉书·卷六·武帝纪》:「初榷酒酤。」唐·颜师古注:「榷者,步渡桥,《尔雅》谓之『石杠』,今之『略彴』是也。」
1.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一生力主抗金,屡遭贬谪,晚年长期退隐江西。
2. 石门:在今江西上饶铅山县或广丰县境内,辛弃疾瓢泉居所附近有石门山,为当地名胜。
3. 万斛珠:形容瀑布飞溅如无数珍珠;斛,古代量器,十斗为一斛。
4. 鼪鼯(shēng wú):黄鼠狼与鼯鼠,皆善攀援的小兽,此处反衬悬崖之险,连灵巧之兽亦难通行。
5. 樵径:樵夫所走的小路。
6. 略彴(lüè zhuó):独木桥或简易小桥,《说文》:“彴,石步也”,后泛指溪涧小桥。
7. 浮屠:梵语“Buddha”音译,指佛塔或佛寺。
8. 茅庐:草屋,辛弃疾在瓢泉建有“稼轩书舍”,常自称“茅檐低小”。
9. 杖屦(jù):拄杖穿鞋,指步行;屦,古代麻鞋。
10. 著老夫:安置我这个老翁;“著”,安放、栖居之意。
以上为【鹧鸪天 · 石门道中】的注释。
评析
辛弃疾《鹧鸪天·石门道中》作于其退隐江西上饶带湖、瓢泉期间,是一首典型的山水闲适词。词人以清丽笔触描绘石门山奇险幽静之景,通过“飞泉”“悬崖”“樵径”“茅庐”等意象,构建出远离尘嚣的世外之境。上片写山势险峻与路径幽深,突出“似有人声听却无”的空寂;下片转写溪南竹庐,结句“此地偏宜著老夫”直抒胸臆,表达对归隐生活的满足与自适。全词语言简净,意境空灵,在豪放之外展现辛弃疾晚年“刚肠似水、柔情如山”的另一面,体现了其“以山水疗忧愤”的精神转向。
以上为【鹧鸪天 · 石门道中】的评析。
赏析
此词上片极写山势之奇险:“山上飞泉万斛珠”以璀璨喻动态,“悬崖千丈落鼪鼯”以兽怯显高危,视听兼具,气势不凡。继而“已通樵径行还碍”写路径虽开却仍崎岖,“似有人声听却无”更以错觉营造空山幽谷的神秘感,令人想起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之境。下片笔调转闲:“闲略彴”三字见从容,“远浮屠”添禅意,至“溪南修竹有茅庐”则豁然开朗,竹掩茅庐,清雅可居。结句“莫嫌杖屦频来往,此地偏宜著老夫”如老农话家常,却饱含深情——非此地宜人,实乃词人历经宦海风波后,终于在此找到心灵归宿。全词由险入幽,由动转静,最终归于“宜”字,既是对自然的礼赞,更是对自我选择的肯定。豪放词人写婉约山水,刚柔相济,堪称晚年代表作。
以上为【鹧鸪天 · 石门道中】的赏析。
辑评
1. 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至如《鹧鸪天·石门道中》‘此地偏宜著老夫’,又何其闲远也!”
2.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稼轩《石门道中》词,清空一气,似不经意,而骨力内含,非粗豪者所能。”
3. 近代·梁启超《饮冰室诗话》:“稼轩词多悲壮,然如‘溪南修竹有茅庐’诸语,亦自有林泉之乐,英雄本色,固不拘一格。”
4. 当代·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此词当为绍熙五年(1194)后退居瓢泉时作,石门在其居所附近,词中‘茅庐’即指瓢泉新居,结语见其安于丘壑之志。”
以上为【鹧鸪天 · 石门道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