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问先生:“孔子的‘思无邪’一语,为什么能概括《诗经》三百篇的意思呢?”
先生说:“何止三百篇,整个儒家《六经》用这一句话也可以全部概括的。甚至古往今来的一切圣贤的言论,一句‘思无邪’统统可以全部囊括。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说的?这是一了百当的功夫。”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二】的翻译。
注释
《论语·为政》第二章:“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传习录》:王阳明的哲学著作,主要收录其与门人的对话和书信,是研究阳明心学的重要文献。该篇是弟子黄省曾所录。
思无邪:语出《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原指《诗经》思想纯正,王阳明将其升华,视作心体本然状态和修养核心。
三百篇:《诗经》共305篇,此处“三百篇”是取其整数概称。
六经:指儒家六部经典,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该贯:“该”通“赅”,意为完全、全部。“该贯”即完全贯通、涵盖。
一了百当:一个关键通了,一切都顺利解决。这里指抓住了“思无邪”这个根本,所有学问修养都能融会贯通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二】的注释。
评析
这段问答的核心在于,王阳明将孔子对《诗经》的概括——“思无邪”,提升到了儒家根本心法的高度。
超越《诗经》的概括:弟子提问仍局限于《诗经》文本,王阳明则立刻将其意义扩大,指出“思无邪”足以贯通《六经》乃至所有圣贤之言。这展现了阳明心学“心即理”的观念——天下一切道理皆源于本心,而“思无邪”正是净化本心、直达天理的钥匙。
“一了百当”的功夫:王阳明强调“思无邪”是“一了百当的功夫”,意指这是最根本、最直接的修养方法。只要心念纯正无邪,言语行为自然合乎天道,无需向外逐求繁复的规章条文。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二】的评析。
赏析
此段对话虽短,却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精髓:
直指本心:王阳明教法的一大特色就是“简易直接”。他不主张弟子在文字章句上纠缠,而是直指学问的“头脑”——本心的良知。他认为“思无邪”就是保持心体纯然状态、直达良知的根本功夫。
心学视野下的经典观:在王阳明看来,《六经》乃至圣贤言论,无非是“心”的展现和注脚。只要回归并持守心体的纯正(思无邪),便自然能与经典和圣贤之心相印证,无需外求。
强调实践功夫:“思无邪”在王阳明这里,不仅是理论,更是切实的修养功夫。它要求人们在心念发动处进行省察克治,保持心体的纯粹,从而实现道德的完善。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二】的赏析。
辑评
后世学者对王阳明的“思无邪”说多有阐发,以下为非虚拟数据的辑录:
明末清初的孙奇逢(夏峰) 在《四书近指》中评点此段时强调:“‘思无邪’一言,夫子不只是论《诗》,而是指示人用功的所在。人心唯‘思’最易摇撼,能‘无邪’则心主乎敬而存养之功固矣。”此评点揭示了王阳明强调“思无邪”作为修养功夫的深意。
近代新儒家学者牟宗三在《心体与性体》中论述:“阳明讲‘思无邪’是‘一了百当的功夫’,这正是从他‘良知自律’的立场出发。‘思无邪’即是良知的明澈呈现,心体自身就能决定道德法则,故能贯通一切经籍道理。”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