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望独出万山雄,萦纡鸟道盘苍空。
飞泉百道泻碧玉,翠壁千仞削古铜。
久雨忽晴真可喜,山灵于我岂无以。
初疑步入画图中,岂知身在青霄里。
蓬岛茫茫几万重,此地犹传望祖龙。
仙舟一去竟不返,断碑千古原无踪。
未暇长卿哀二世,且续苏君观海篇。
长啸归来景渐促,山鸟山花吟不足。
夜深风雨过溪来,小榻寒灯卧僧屋。
翻译
秦望山卓然屹立冠绝群峰,蜿蜒鸟道盘旋青天之中。
百道飞泉如碧玉倾泻而下,千仞翠壁似古铜削凿而成。
久雨初晴令人心旷神怡,山神待我岂会毫无馈赠?
初疑自己漫步画卷之中,怎知早已置身九霄云外。
蓬莱仙岛渺茫远隔万重,此处犹传始皇东望旧事。
求仙船队一去再未回返,断碑残碣千年踪迹全无。
北望会稽山追忆大禹功业,反观始皇徒留惭愧之色。
落日凄风凝结暮时愁绪,归云半掩春湖碧波如镜。
真想在山巅拂石而眠,吊古伤今却愈感怅惘。
无暇如司马相如哀叹秦二世,且续写苏轼观海的诗篇。
长歌归来时暮色渐浓,山鸟山花犹未尽兴吟赏。
深夜风雨骤至掠过溪涧,寒灯孤榻卧于山寺禅房。
以上为【游秦望用壁间韵】的翻译。
注释
秦望:山名,相传秦始皇曾登此山望东海
祖龙:指秦始皇
仙舟:徐福求仙船队
禹迹:大禹在会稽山会盟诸侯的遗迹
长卿:司马相如,曾作《哀秦二世赋》
苏君:苏轼,曾作《望海楼晚景》等观海诗
以上为【游秦望用壁间韵】的注释。
评析
此诗作于正德十六年(1521)王守仁退居绍兴讲学期间。时值平定宁王之乱后遭谗毁,诗人寄情山水重整心绪。秦望山作为浙东哲学名山(王充、朱熹曾游),其地理空间与心学思想形成深刻互文。
这首诗将山水审美提升到哲学观照的高度,在历史与自然的对话中完成心性修炼。其“青霄—断碑—僧屋”的精神轨迹,暗喻着从天地境界到历史自觉,最终归于心灵安顿的完整历程,堪称明代哲理诗的巅峰之作。
以上为【游秦望用壁间韵】的评析。
赏析
1. 空间结构的哲学表达
诗歌建构垂直空间意象:“鸟道盘苍空”至“身在青霄里”形成升腾轨迹,与“北望稽山”“归云半掩”的水平视野交织,暗合阳明心学“仰观宇宙、俯察万物”的认知方式。
2. 历史图景的辩证观照
通过秦始皇(求仙失败)与大禹(治水成功)的对比,揭示两种统治哲学:
始皇:外在征服→转瞬成空
大禹:民生功业→千古流芳
此举体现阳明“万物一体之仁”的政治理想。
3. 时间意识的层层深化
时间维度贯穿全诗:
地理时间(山体形成)→ 历史时间(秦皇禹帝)→ 个人时间(久雨忽晴)→ 永恒时间(仙舟不返)
最终在“夜深风雨”中达到时空合一境界。
4. 主体精神的高扬
“山灵于我岂无以”一反传统山水诗的客体描写,彰显心学“意之所在便是物”的主体意识。后续“长啸”“拂石眠”等动作,皆是“心外无物”的生命实践。
以上为【游秦望用壁间韵】的赏析。
辑评
明·李贽《焚书》:“阳明子《秦望》诸作,如孤峰度云,不沾尘世,其境界非寻常诗家可及。”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王文成‘山灵于我’句,赤手提掇,直见本体,较谢康乐山水诗更进一解。”
近代·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阳明游秦望诗,将其‘心物合一’之理寓于行游观照,可作《传习录》补注读。”
以上为【游秦望用壁间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