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版本一:
先生又说:“凡是朋友质疑刁难,即便很浅近粗疏,你如果想因而显才扬己,都是毛病在发作。只有对症下药才行,不可因此而怀有轻视别人的心,否则就不是君子与人为善的心了。”
版本二:
先生(王阳明)说:“大凡朋友之间相互提问辩难,纵然对方的问题浅显粗疏,或者流露出炫耀才能、表现自己的意思,这都是(他心性上的)毛病发作了。
应当依据他的病症而对症下药便可以了,不可以立刻就生出鄙夷、轻视的心。若是那样,便不是君子‘与人为善’的心了。”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修易录 · 十】的翻译。
注释
问难:诘问驳难,相互辩论请教。
浅近粗疏:指学问或见解浅显、粗陋、不周密。
露才扬己:显露自己的才能,炫耀自己。
病发:指本心被私欲、习气所蒙蔽而产生的毛病发作出来。这是阳明心学的关键概念,认为一切不善的言行皆源于“心”有病。
因病而药:根据具体的病症来施用相应的药物。此处是比喻,指根据对方具体的心病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
鄙薄之心:轻视、看不起他人的心态。
与人为善: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原意是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同行善事。王阳明这里更强调其“帮助他人一同趋于善道”的意涵。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修易录 · 十】的注释。
评析
此段语录阐述了王阳明关于人际交往,特别是朋友间学问切磋的核心原则。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对于他人的缺点应抱有宽容和疗救的态度,而非简单的道德批判与情感排斥。他指出他人“浅近粗疏”或“露才扬己”的言行,根源在于心性上的“病”,教育者的责任是“因病而药”,即循循善诱,这体现了儒家“忠恕”之道与“仁者爱人”的精神。同时,他严厉批判了那种自以为是的“鄙薄之心”,认为这违背了君子应有的“与人为善”的崇高目标。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修易录 · 十】的评析。
赏析
这段文字虽短,却生动地展现了王阳明作为一代心学宗师的教育家风范和深刻的心理洞察力。
深刻的病理视角:他不从表面行为去评判一个人,而是洞察到行为背后的心理根源——“病发”。这种视角充满了同理心,将道德过失视为一种需要疗愈的“病态”,而非单纯的品行败坏,这使得教育更侧重于挽救和引导,而非惩罚和排斥。
明确的角色定位:他为自己及所有求道者确立了“医者”的角色。朋友、师生之间是互为“医者”的关系,核心任务是“因病而药”,即通过恰当的言语和行为,帮助对方去除心性之蔽,恢复本心的光明。
对“傲慢”的警惕:他敏锐地指出,在学问道德上稍有进益的人,最容易产生的就是“鄙薄之心”,这种道德优越感恰恰是修行路上最大的障碍,因为它违背了“与人为善”的初心,关闭了与他人心灵沟通的大门。整段话将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心学的实践智慧完美结合,是修身与处世的箴言。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修易录 · 十】的赏析。
辑评
明·王阳明《传习录》叶圣陶点校本注:
“此条可见阳明教人之胸襟与态度。常人有善而自彰,有过而则讳。阳明则谓,纵人有浅露之病,亦当善为医治,勿存鄙薄之念。此正是圣人‘忠恕’、‘仁爱’之心之体现。”
现代学者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
“阳明在这里强调的是‘与人为善’的伦理义务。他认为,对于他人的过失,一个以‘万物一体之仁’为怀的君子,其反应不应当是情绪的鄙弃,而应当是理性的、作为道德医师的‘疗救’。”
现代学者邓艾民《传习录注疏》:
“此段承上条‘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而来。反对‘鄙薄之心’,主张‘因病而药’,是阳明一贯倡导的‘与人为善’、‘循循善诱’教育方法的具体说明。”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修易录 · 十】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