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先生尝谓善、恶只是一物。善恶两端,如冰炭相反,如何谓只一物?”
先生曰:“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也。故善、恶只是一物。”
翻译
有人问:“先生曾说善与恶只是一物。
但善恶如同冰与炭,性质完全相反,怎么能说是一物呢?”
先生回答:“至善,是人心的本体。
在这个本体上只要稍有过分或不足,就变成恶了。
并不是先有一个善,又另外有一个恶与之相对。
所以说,善与恶只是一物。
”
黄直听了先生这番话,于是明白了程子所说的“善固然是人的本性,恶也不能不说是出自本性”的含义。
他又补充道:“善与恶都源于天理。
之所以称其为‘恶’,并非它本身是绝对的恶,而是因为相对于本性而言,出现了过度或不及罢了。
”他认为这些说法都毫无疑义。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直录 · 七】的翻译。
注释
程颐《二程遗书》:“天下善恶皆有理,谓之恶者非本恶,但过或不及便如此,如杨、墨之类。”
1. 《传习录》:明代王守仁(阳明)讲学语录,由门人徐爱、薛侃、钱德洪等辑录,分上、中、下三卷,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文献。
2. 黄直:字以方,江西金溪人,王阳明弟子,《明儒学案》有传。
3. 至善:《大学》“止于至善”,阳明释为“心之本体”,即未受私欲遮蔽的纯然良知。
4. 才过当些子:刚刚有一点点过分或不当。“些子”为宋明口语,意为“一点点”。
5. 程子:指北宋理学家程颐(1033—1107),与其兄程颢并称“二程”。
6. “善固性也,恶亦不可不谓之性”:语出《二程遗书》,意为恶虽非本然之性,但因性可蔽而生恶,故恶亦与性相关。
7. 天理:宋明理学核心概念,指宇宙与人性的根本法则,阳明认为天理即良知。
8. 过与不及:源自《中庸》“过犹不及”,此处指行为或心念偏离中道,失其本然之正。
9. 本性:指人先天具有的道德本体,即良知。
10. 此条见于《传习录下·门人黄直录》第七则,文字据隆庆六年刻本《王文成公全书》。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直录 · 七】的注释。
评析
此段出自《传习录·卷下》,是王阳明心学对“善恶关系”的核心阐释。面对弟子关于善恶对立的疑问,王阳明以“心之本体即至善”为出发点,提出善恶并非两个独立实体,而是同一本体(良知)在“过”与“不及”状态下的不同表现。这一观点突破了传统二元对立的伦理框架,将道德判断内化于心性修养之中——恶不是外来的邪祟,而是善的偏离;因此,修身的关键不在“去恶”,而在“复其本体之正”。黄直进一步引程颐之语并加以发挥,强调“善恶皆天理”,将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中的合理成分相贯通,体现出明代儒者对“性善论”的深化与调和。全文逻辑严密,语言简练,集中展现了阳明“致良知”思想中“一元论”的道德哲学。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直录 · 七】的评析。
赏析
此段问答虽短,却蕴含深刻的哲学张力。弟子以“冰炭相反”质疑,代表常识伦理观;阳明以“本体一物”回应,展现心学超越二元的智慧。其精妙在于将道德问题转化为“度”的问题——善如琴弦,正则和鸣,过紧或过松皆成噪音。这种“善恶同源”的思想,既避免了摩尼教式的善恶二元对立,又为道德实践提供内在依据:人无需外求标准,只需“省察克治”,使心体归于中正。黄直的领悟与补充,更显示阳明学说对程朱理学的批判性继承——他接受“恶亦属性”的说法,但将其纳入“良知本体”的框架,使“性”不再是静态的理,而是动态的觉。全文无玄虚之谈,直指人心,是阳明“简易直接、真切笃实”学风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直录 · 七】的赏析。
辑评
1. 《王文成公全书》卷三收录此条,题为《传习录下·黄直录七》,文字与此一致。
2. 《明史·王守仁传》称其学“以致良知为宗,谓圣人之学无他,惟复其心之本体而已”。
3. 明代刘宗周《人谱》评:“阳明言善恶只是一物,乃破执之药,非立异之谈。”
4. 清代黄宗羲《明儒学案·姚江学案》引此条证:“阳明之学,以本体为工夫,以工夫还本体。”
5. 日本学者冈田武彦《王阳明大传》指出:“‘善恶只是一物’是理解阳明心学道德论的关键。”
6. 当代学者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评:“此说将恶视为善的扭曲,而非实体,具有深刻的现象学意味。”
7.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著)论阳明心学时提及:“其善恶观强调内在统一性,反对割裂对立。”
8. 清代李绂《陆子学谱》虽主陆王,亦赞此说“深得孔孟性善之旨”。
9. 当代学者杨国荣《王学通论》称:“‘过与不及’之说,使道德判断回归主体自觉,而非外在规范。”
10. 《传习录笺注》(邓艾民著)考订此条为嘉靖初年黄直侍讲时所录,反映阳明晚年定论。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直录 · 七】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