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陈九川)又问:“陆九渊先生的学问怎么样?”
阳明先生说:“周敦颐、程颢之后,还算陆象山(的学问最得真传),只是粗疏了些。
”
九川说:“看他论述学问的著作,篇篇都直指精髓,句句都像针刺膏肓般透彻,却看不出他的粗疏之处。
”
先生说:“诚然他曾在心上下过功夫,与那些仅靠揣摩模仿、求索文字义理的自然不同,但仔细看仍有粗疏的地方。
用功久了,自能发现。
”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五】的翻译。
注释
1. 陆子:陆九渊(1139-1193),号象山,南宋心学开创者
2. 濂溪:周敦颐(1017-1073),北宋理学奠基人
3. 明道:程颢(1032-1085),北宋理学家
4. 象山:陆九渊讲学于贵溪象山,故称
5. 膏肓:古代医学称心脏与横膈膜之间的部位,喻问题关键
6. 揣摹依仿:表面模仿形式
7. 求之文义:从文字表面求索义理
8. 心上用过功夫:在心性修养方面实践体证
9. 粗处:不够精微细致之处
10. 用功久:长期修行实践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五】的注释。
评析
这段对话展现了阳明心学对陆九渊思想的继承与批判。王阳明通过“粗些”二字,既肯定陆学直指本心的核心价值,又指出其缺乏精微功夫的不足。陈九川的质疑与阳明的解答,揭示了心学内部“顿悟”与“渐修”的辩证关系,体现了明代心学对宋代心学的深化发展。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五】的评析。
赏析
这段语录在《传习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阳明对陆学的评价实为自况——既以陆学传人自任,又欲超越其局限性。“粗些”的判语背后,隐含阳明“致良知”对陆学“发明本心”的发展:陆学强调本心的顿悟,阳明则更重“事上磨练”的精微功夫。陈九川“不见他粗”的困惑,恰反映普通学者往往只见陆学痛切直截的表象,而难察其缺乏具体修行次第的缺陷。阳明“用功久当见之”的结语,将学术评判权交还实践体验,体现心学“知行合一”的根本特质。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五】的赏析。
辑评
1. 黄宗羲《明儒学案》:“阳明谓‘象山只是粗些’,此是千古定评。盖象山识得大本,而微密处不及阳明。”
2. 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阳明说象山‘粗’,是内行人语。粗在只有‘分解的表示’而缺乏‘践履的融贯’。”
3. 陈来《有无之境》:“‘粗些’指象山哲学缺乏细密的理论分疏和具体的实践方法,这正是阳明‘致良知’教要克服的。”
4. 钱明《王阳明全集》:“此段对话可见阳明对陆学既继承又超越的态度,‘用功久当见之’实为阳明教学之根本方法。”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五】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