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所谓‘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可与及者’。至于
节目时变之详,毫厘千里之缪,必待学而后知。今语孝于温?定省,孰不知之?至于舜
之不告而娶,武
之不葬而兴师,养志、养口,小杖、大杖,割股、庐墓等事,处常处变,过与不及之间,必须讨论是非,
以为制事之本,然后心体无蔽,临事无失。”
“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
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
求诸远,事在易而
求诸难”也。孟子云:“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由耳。”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
能致其
良知,而愚夫愚妇不
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
节目时变,圣人夫岂不知?但不专以此为学。而其所谓学者,正惟致其
良知,以精察此心之天理,而与后世之学不同耳。吾子未暇
良知之致,而汲汲焉顾是之忧,此正求其难于明白者
以为学之弊也。
夫
良知之于
节目时变,犹规矩尺度之于
方圆长短也。
节目时变之
不可预定,犹
方圆长短之
不可胜穷也。故规矩诚立,则
不可欺以
方圆,而
天下之
方圆不可胜用矣;尺度诚陈,则
不可欺以
长短,而
天下之
长短不可胜用矣;
良知诚致,则
不可欺以
节目时变,而
天下之
节目时变不可胜应矣。毫厘千里之缪,不于吾心
良知一念之微而察之,亦将何所用其学乎?是不以规矩而欲定
天下之
方圆,不以尺度而欲尽
天下之
长短,吾见其乖张谬戾,日劳而无成也已。
吾子谓:“语孝于温?定省,孰不知之?”然而
能致其知者鲜矣。若谓粗知温?定省之仪节,而遂谓之
能致其知,则凡知君之当仁者,皆可谓之
能致其仁之知;知臣之当忠者,皆可谓之
能致其忠之知,则
天下孰非致知者邪?以是而言,可以知致知之必在于行,而不行之
不可以为致知也,明矣。知行合一之体,不益较然矣乎?
夫舜
之不告而娶,岂舜之前已有不告而娶者为之准则,故舜得以考之何典,问诸何人,而
为此邪?抑亦
求诸其心一念之
良知,权轻重之宜,不得已而
为此邪?武
之不葬而兴师,岂武之前已有不葬而兴师者为之准则,故武得以考之何典,问诸何人,而
为此邪?抑示
求诸其心一念之
良知,权轻重之宜,不得已而
为此邪?使舜之心而非诚于为无后,武之心而非诚于为救民,则其不告而娶与不葬而兴师,乃不孝、不忠之大者。而后之人不务致其
良知,以精察义理于此心感应酬酢之间,顾欲悬空讨论此等变常之事,执之
以为制事之本,以求临事之无失,其亦远矣。其余数端,皆可类推,则古人致知之学,从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