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曰:“一贯是夫子见曾子未得用功之要,故告之。学者果能忠恕上用功,岂不是一贯?‘一’如树之根本,‘贯’如树之枝叶。未种根,何枝叶之可得?体用一原,体未立,用安从生?谓曾子于其用处盖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体之一,此恐未尽。”
翻译
薛侃问:“曾子每日三次反省自身虽然恳切,但恐怕是尚未听闻‘一以贯之’道理时的功夫吧?”
先生说:“‘一以贯之’是孔子见曾子未能掌握用功要领,故而告知他。
求学之人若真能在忠恕上下功夫,岂不就是‘一以贯之’?‘一’如同树木的根本,‘贯’如同树木的枝叶。
未曾种下根本,何来枝叶?本体与作用同出一源,本体未确立,作用从何而生?说曾子在其作用处已经随事精察并努力践行,但尚未知晓其本体的统一,这种看法恐怕不尽完善。
”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薛侃录 · 十八】的翻译。
注释
国英,指陈粲,字国英,福建莆田人,阳明学生,其余不详。
三省,出自《论语·学而》第四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一贯,出自《论语·里仁》第十五章:“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 国英:薛侃字尚谦,号中离,广东揭阳人,阳明弟子
2. 曾子三省:《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 一贯:《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4. 忠恕:《论语·里仁》“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5. 体用一源:程颐《易传序》“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6. 随事精察:朱熹《论语集注》“曾子于其用处,盖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薛侃录 · 十八】的注释。
评析
本段对话通过阐释“一贯”与“三省”的辩证关系,深入揭示阳明心学“体用一源”的核心命题。王守仁以“根本-枝叶”的生态隐喻,将《论语》中“忠恕一贯”与“三省吾身”统一于“致良知”的功夫体系,在儒学诠释史上实现重要突破。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薛侃录 · 十八】的评析。
赏析
此段对话展现阳明心学对朱子学的创造性转化。针对薛侃依循朱注将曾子“三省”与“一贯”划分为不同阶段功夫的疑问,王守仁首先肯定“忠恕上用功”即是“一贯”,消解了本体与功夫的割裂。随后以树木为喻:“根本-枝叶”的生态关系既承袭程颐“体用一源”的哲学命题,又将玄理转化为可感知的生命现象。最后直指问题核心:批评朱注“未知其体之一”的判断,强调曾子正是在“随事精察”的日常功夫中证悟本体,实践了《传习录》“功夫即本体”的心学要义。全段在问答间完成三重升华:从经典诠释到哲学建构,从概念分析到生命体验,从学派辩难到心灵觉醒。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薛侃录 · 十八】的赏析。
辑评
1. 明·黄宗羲《明儒学案·粤闽王门学案》:“中离‘一贯三省’之问,实关圣学血脉。先生‘忠恕用功’之答,如金声振聩,较朱子‘随事精察’说更见血脉贯通。”
2. 清·孙奇逢《理学宗传》卷九:“阳明‘树木根本’之喻,将‘体用一源’化作眼前景,可使牧童樵叟皆解,此其教法善巧处。”
3. 今·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此条可见阳明解经两大特色:一是反对朱子分‘三省’与‘一贯’为两截,二是以动态生长观取代静态本体论。”
4. 今·杜维明《体知儒学》:“‘体未立,用安从生’的诘问,揭示儒家‘即用见体’的思维方式,与西方形而上学‘先体后用’形成深刻对照。”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薛侃录 · 十八】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