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陆澄)问:“身体的主宰是心,心的灵明觉知是知,知的发动运行是意,意所指向附着的是物,这样理解是否正确?”
(王阳明)先生说:“也可以这么说。
”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六十四】的翻译。
注释
1. 传习录:王阳明讲学语录,由门人徐爱、陆澄等辑录
2. 陆澄:字原静,王阳明重要门人
3. 身之主:身体的主宰
4. 心之灵明:心的本体明觉
5. 知:良知,心之本体
6. 意:意念,良知的发用
7. 物:事物,意念指向的对象
8. 发动:生起运作
9. 所着:所附着、所指向
10. 亦是:包含肯定与保留的双重意味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六十四】的注释。
评析
此段对话展现了阳明心学“心-知-意-物”的核心逻辑链。陆澄的提问精准概括了从本体到发用的纵向贯通关系,而王阳明“亦是”的简答既包含对理论框架的肯定,又暗含对执着名相的警示,在肯定中保留进一步深化的空间,体现心学“不离日用”与“不滞名相”的辩证教学智慧。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六十四】的评析。
赏析
这段精悍的对话浓缩了阳明心学的精髓。陆澄之问实为对《大学问》“心-意-知-物”关系的主动梳理,其表述暗合阳明“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的经典论述。而阳明“亦是”二字堪称教学艺术的极致——既首肯弟子对心学框架的准确把握,又以模糊性应答破除对概念体系的执着,暗示真知需在事上磨炼方能证得。这种“点到即止”的教学方式,与禅宗“不说破”原则及孔子“启发性教学”一脉相承,在明代心学发展中形成独特的对话范式。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六十四】的赏析。
辑评
1. 明·钱德洪《传习录序》:“‘亦是’之答,如洪钟待叩,学者当思其所以然”
2. 明·刘宗周《阳明传信录》:“陆澄此问已得纲宗,然文成不径许者,恐其执体废用也”
3.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心知意物’四字乃姚江学脉,然须从‘亦是’二字会其活法”
4. 近代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此条可见阳明教法之妙,既印证又留余地”
5.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亦是’非简单肯定,实包含对形式表述与实质体认的区分”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六十四】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