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曰:“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翻译
版本一:
先生又说:“知是心的本源,心自然能知,看见父母自然知道孝顺,看见兄长自然知道恭敬,看见小孩落井自然有同情之心,这便是良知,不必向外求取。如果良知显露,又无私欲迷惑,正是《孟子·尽心上》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但是作为一般人不可能没有私心阻碍,所以就需要用‘致知’‘格物’的功夫。从而战胜私心恢复天理,如此,人心的良知就再无迷惑,能够彻底发扬流传,这就是致良知。能致其知定可诚其意。”
版本二:
(先生)又说:“‘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就能感知。见到父母自然知道要孝敬,见到兄长自然知道要敬爱,见到小孩掉入井中自然会产生同情之心,这就是所谓的‘良知’,不需要向心外去寻求。
如果良知的显现,没有私心杂念的阻碍,那就是所谓的‘充分扩充你的恻隐之心,仁德就用之不尽了’。
然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不可能没有私心杂念的阻碍,所以必须下‘致知格物’的功夫。
克服私欲,恢复天理,这样心中的良知就不再有任何障碍,得以充分充盈、广泛流通,这就是‘致其知’(使良知达到极致)。良知得以极致,那么意念就会真诚。”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徐爱录 · 门人徐爱录 · 八】的翻译。
注释
《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孟子·尽心上》第十五章:“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孟子·尽心下》第三十一章:“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
知是心之本体:这里的“知”特指“良知”,是心天然具有的灵明与道德判断力,是心的根本属性。
弟 (tì):通“悌”,指敬爱、顺从兄长。
孺子入井:典出《孟子·公孙丑上》,用以说明人皆有之的、不虑而知的“恻隐之心”。
不假外求:假,借助。这是心学区别于朱熹理学“格天下物”向外求理的关键。
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语出《孟子·尽心下》,意为将恻隐之心扩充开来,仁德便用之不尽。
致知格物:阳明心学对此的经典解释是“格者,正也”,即纠正不正的念头(物指事),使其归于正(符合良知);“致知”即推行、实现其良知。格物是功夫,致知是目的。
知致则意诚:语出《大学》。在王阳明看来,使良知达到极致(知致),意念自然就会真诚无妄(意诚)。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徐爱录 · 门人徐爱录 · 八】的注释。
评析
本段是阳明心学关于“良知”与“致知”的核心阐述。其逻辑层次极为清晰:
立论根本:开宗明义,指出“知”(即“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不假外求的本心,并以“孝”、“悌”、“恻隐”这些最普世、最自然的情感反应作为例证,极具说服力。
理想状态:描述了良知在毫无私意障碍下充塞流行的理想境界,即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的完满实现,引用孟子之语增强了理论权威性。
现实关照:指出常人之心被私意障碍的现实困境,从而引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致知格物”的功夫。
功夫路径:明确“致知格物”并非向外寻求知识,而是向内“胜私复理”的修养过程,是扫除障碍、让本体良知得以自然发用流行的实践方法。
最终目标:点明“致知”的归宿是“意诚”,将《大学》的核心概念(格物、致知、诚意)用其心学体系贯穿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内圣修养闭环。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徐爱录 · 门人徐爱录 · 八】的评析。
赏析
这段文字是阳明心学思想的精髓所在,展现了其学说直指本心、简易直接的魅力。
理论基石:它将儒家道德的根源牢牢锚定在每个人的内心,高扬了人的主体性精神,打破了“真理在外”的迷思,为个体的道德自信和自觉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功夫论:其“功夫论”极具实践色彩。它告诉人们,成圣成贤并非遥不可及,功夫就在于日常的“克己省察”,在于去除内心的私欲遮蔽,恢复心体的本来光明。这是一种内向的、深刻的自我革命。
逻辑严密:从“良知本体”到“私意障碍”的现实,再到“致知格物”的功夫,最后达成“意诚”的境界,论述环环相扣,逻辑严谨,一气呵成,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语言风格:语言平实而有力,善用人人皆有的生命体验(孝、悌、恻隐)作为论据,使得高深的哲学道理变得亲切可感,易于理解和践行。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徐爱录 · 门人徐爱录 · 八】的赏析。
辑评
明·徐爱(本文记录者)在《传习录》引言中评:“先生之教,莫详于答爱之第一书……中间所指夫‘良知’、‘良能’,及所以‘格物致知’之说,其言敷畅反覆,极其详切。”
译文:先生的教诲,没有比回答我的第一封信更详尽的……其中所指的‘良知’、‘良能’,以及关于‘格物致知’的学说,论述畅达,反复说明,极为详尽恳切。
明·黄宗羲《明儒学案·姚江学案》:“先生悯宋儒之后学者,以知识为知,谓‘人心之所有者不过明觉,而理为天地万物之所公共,故必穷尽天地万物之理,然后吾心之明觉与之浑合而无间’……先生点出‘心即理也’,一言之下,洞见全体。”
译文:先生怜悯朱熹之后的学者,把知识当作‘知’,认为人心所有的不过是知觉,而天理是天地万物所共有的,所以必须穷尽天地万物的道理,然后我心的知觉才能与它融合无间……先生点出‘心就是理’,一句话之下,让人洞见学问全体。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传习录提要》:“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此书其论学之语也。”
译文:王守仁的功业和气节,卓越地表现在他的实践行动中。而他做文章广博宏大、畅达,诗歌也清秀飘逸有韵致。不单是他的事功值得称道,他的文章本身就足以流传后世。这本书是他论述学术的语录。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徐爱录 · 门人徐爱录 · 八】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