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对圣明的朝廷没有丝毫补益,空自看着两鬓长出白发。
我自知如同韩信,并非栋梁之材;而邵雍那样的隐士,才是真正的人中豪杰。
时局正值多难之秋,岂能容许我高枕无忧?
事业已然无能为力,便想如庖丁般藏起利刃,保全自身。
不如到越水东头寻找旧日的隐居之地,那儿有白云缭绕、茅屋数间,和几座高高的山峰。
以上为【归兴】的翻译。
注释
一丝无补:形容对朝廷没有丝毫贡献。
二毛:头发斑白,指年老。
淮阴非国士:淮阴,指西汉淮阴侯韩信。他曾受刘邦登坛拜将之殊荣,被视为“国士”(一国中杰出的人物),但最终因谋反被杀。王阳明此句意为,自知并非如韩信那样的栋梁之才,或暗含对功成身败命运的警惕。
康节是人豪:康节,北宋理学家邵雍的谥号。他隐居洛阳,治学授徒,被视为隐逸高士的典范。人豪,人中豪杰。
时方多难:时局正处于多灾多难之际。
善刀:语出《庄子·养生主》“善刀而藏之”,指拭刀藏起,比喻收敛才华,退出仕途。
越水:泛指浙江一带的水域,王阳明为浙江余姚人,此处指其故乡。
旧隐:旧日隐居或意欲隐居之地。
以上为【归兴】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王阳明晚年所作,集中反映了他历经政治风波后渴望归隐的复杂心境。全诗以深沉的自省与透彻的历史洞察为基调。首联以“一丝无补”与“两鬓二毛”的对比,抒发了岁月空逝、事业未成的感慨。颔联连用两典,以韩信(淮阴侯)自况,却言“非国士”,既含自谦,亦暗指在复杂政局中难以施展的无奈;转而推崇邵雍(康节)的隐逸之路,明确了价值取向。颈联是全诗思想的转折与深化:“时方多难”道出世事艰辛与责任在肩,“事已无能”则在理性判断后选择“善刀而藏”,体现了儒家士大夫“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处世智慧。尾联以想象中的“白云茅屋”之景作结,将抽象的归隐之思具象化,意境高远,余韵悠长。
以上为【归兴】的评析。
赏析
本诗的艺术价值在于其情感的矛盾性与思辨的深刻性,以及用典的精准与意境的营造。
情感的矛盾与统一:诗中交织着两种看似矛盾的情感:一是作为儒者的责任感和无力感(“一丝无补”、“时方多难”),二是对道家式超脱与隐逸的向往(“欲善刀”、“寻旧隐”)。然而,这两种情感在王阳明这里得到了统一。他的归隐并非单纯的逃避,而是在对时局与自身能力进行冷静评估后(“事已无能”)的一种理性选择,是“穷则独善其身”的实践,体现了其心学“知行合一”的思想内核。
典故的对比与深化:诗中用典极具匠心。韩信与邵雍,一为功高震主却不得善终的武将,一为安贫乐道而名垂青史的隐士。两者形成强烈对比,清晰地表明了诗人在人生价值上的最终抉择,使得归隐的主题超越了个人情绪的抒发,上升为一种具有历史纵深感的生命哲学。
意境的虚实相生:诗歌前六句以直抒胸臆和议论为主,情感沉郁。至尾联,笔锋陡然转向自然景物,“白云茅屋数峰高”。这一联是虚写,是诗人精神家园的投射。它洗尽了前文的沉郁,营造出一个超然物外、静谧高远的意境,与前面世俗的纷扰形成鲜明对比,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最终归宿,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
以上为【归兴】的赏析。
辑评
明·施邦曜《阳明先生集要》评此诗:“此诗乃先生晚年之作。‘一丝无补’云云,非谦词也,盖慨天下之难救,而思独善其身。其曰‘康节是人豪’,则其志可知矣。”
清·陈田《明诗纪事》签卷:“守仁诗早年格调清新,晚岁渐趋沉郁。《归兴》一首,用事精切,寄慨遥深,‘时方多难容安枕’一语,尤见其忠悯之忧,非泛泛作遗世语也。”
近代·钱基博《明代文学》:“王守仁《归兴》诗:‘自识淮阴非国士,由来康节是人豪。’……盖有感于时事之不可为,而托意于邵雍之明哲保身。其心苦,其词隐,读者当于言外求之。”
以上为【归兴】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