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予宵济于衡漳,军涉而夜号。
燧松明以记浅,散星宿于亭皋。
郁风中之香雾,若诉予以不遭。
岂千岁之妙质,而死斤斧于鸿毛。
效区区之寸明,曾何异于束蒿。
烂文章之纠纆,惊节解而流膏。
嗟构厦其已远,尚药石之可曹。
收薄用于桑榆,制中山之松醪。
救尔灰烬之中,免尔萤爝之劳。
取通明于盘错,出肪泽于烹熬。
与黍麦而皆熟,沸春声之嘈嘈。
味甘馀之小苦,叹幽姿之独高。
知甘酸之易坏,笑凉州之蒲萄。
似玉池之生肥,非内府之烝羔。
酌以瘿藤之纹樽,荐以石蟹之霜螯。
曾日饮之几何,觉天刑之可逃。
遂从此而入海,渺翻天之云涛。
使夫嵇阮之伦,与八仙之群豪。
或骑麟而翳凤,争榼挈而瓢操。
颠倒白纶巾,淋漓宫锦袍。
追东坡而不可及,归餔啜其醨糟。
漱松风于齿牙,犹足以赋《远游》而续《离骚》也。
翻译
当初我在夜晚渡过衡漳之水,军队涉水而行,夜中呼号不断。
点燃松枝以照亮浅滩,星光散落在亭皋之间。
风中弥漫着松脂的香气,仿佛在向我诉说其命运的不幸。
难道这千年才成的珍贵松脂,竟要轻易地毁于斧斤之下,如同鸿毛般轻贱?
它仅发出微弱的光芒,又与一束干草有何区别?
然而当它被制成绳索般绞结的香料,节节断裂时流出油脂,令人惊叹。
可叹那建造大厦的时机早已远去,如今只能作为药石来收效。
于是收集这微薄之材于晚年(桑榆),酿成中山之地的松醪酒。
将你从灰烬中拯救出来,免去如萤火虫般微弱燃烧的命运。
从盘根错节中取得通明之性,经烹煮熬炼而析出丰润的脂膏。
与黍米麦芽一同发酵,沸腾之声如春潮喧闹。
味道先是甘甜而后微苦,赞叹它清幽的姿态卓然不群。
深知甘酸之物容易败坏,因而嘲笑凉州的葡萄美酒。
它的丰腴犹如玉池中自然生长的膏脂,并非宫廷蒸煮的羔羊肉。
用瘿木藤纹雕琢的酒樽来斟饮,配以寒霜覆盖的石蟹之螯。
每日饮用不过少许,却感到仿佛能逃避天地的刑罚。
扔下拐杖起身行走,连儿童也不必再为我按摩搔痒。
望着近在咫尺的西山,真想提起衣裳前往游历。
骑上疾驰如飞的鹿跨越高峰,与攀岩如飞的猿猴相接。
继而由此直入大海,面对翻涌接天的云涛。
让嵇康、阮籍那样的高士,与八仙群豪共聚一堂。
有的骑着麒麟、乘着凤凰,争相拿着酒榼提着酒瓢。
白纶巾颠倒歪斜,宫锦袍被酒沾湿淋漓。
他们追赶东坡却无法追上,只得回去啜饮那淡薄的糟酒。
我口含松风,齿颊留香,仍足以创作《远游》之赋,续写《离骚》之篇。
以上为【中山松醪赋】的翻译。
注释
衡漳:古水名,即漳水。
松明:山松多油脂,劈成细条,燃以照明,叫松明。
亭皋:亦作“亭皐”,水边的平地。
斤斧:指斧头。
萤爝:谓微弱的光。常作能力薄弱的谦词。萤,萤火;爝,烛光。
盘错:本文指弯曲盘结的树根。盘,曲折不直;错,纹理不顺。
蒲萄:即指葡萄。
石蟹:溪蟹的俗称。产溪涧石穴中,体小壳坚。蟹的化石。
霜螯:蟹到霜降季节才肥美,故称。螯,蟹螯。
褰裳:撩起下裳。
嵇、阮之伦:嵇阮是晋朝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和阮籍二人。
榼(kē):古代盛酒的器具。
醨(lí):薄酒。
糟:做酒剩下的渣子。
1. **宵济于衡漳**:夜间渡过衡水与漳水。衡漳泛指河北一带河流,苏轼曾途经此地。
2. **军涉而夜号**:军队夜间涉水而行,人声喧哗。暗喻艰难处境。
3. **燧松明以记浅**:点燃松枝作为火把,用来探测水流深浅。燧,取火;松明,松脂多的枯枝,易燃。
4. **散星宿于亭皋**:星光洒落在水边的平地上。亭皋,水边之地。
5. **郁风中之香雾**:风中浓郁的松脂香气如雾弥漫。
6. **若诉予以不遭**:仿佛向我诉说自己怀才不遇的命运。不遭,未遇其时。
7. **千岁之妙质**:指松树历经千年而成的优质松脂。
8. **死斤斧于鸿毛**:轻易地被砍伐毁灭,轻如鸿毛。比喻浪费人才。
9. **效区区之寸明**:只能发出一点点光亮。区区,微小。
10. **曾何异于束蒿**:和一把干草又有什么不同?言其价值未被认识。
11. **烂文章之纠纆**:松脂纹理华美如织锦,被绞成绳索使用。文章,花纹;纠纆,绞紧的绳索。
12. **惊节解而流膏**:松节断裂时流出树脂,令人惊叹。
13. **嗟构厦其已远**:感叹建造大厦的时机已经错过。喻贤才不得重用。
14. **尚药石之可曹**:还能作为药材之类发挥作用。曹,类也。
15. **收薄用于桑榆**:晚年(桑榆,日落处,喻暮年)收集微薄之材加以利用。
16. **制中山之松醪**:中山,今河北定州一带,相传产松醪酒。醪,浊酒。
17. **救尔灰烬之中**:把你从即将焚毁的命运中救出。
18. **免尔萤爝之劳**:避免你像萤火或小火炬那样徒然燃烧。爝,小火。
19. **取通明于盘错**:从盘根错节的老松中取得通透明亮的松脂。
20. **出肪泽于烹熬**:经过熬煮提炼出如脂肪般润泽的精华。
21. **与黍麦而皆熟**:松醪与黍米、麦曲一同发酵成熟。
22. **沸春声之嘈嘈**:酿酒时沸腾的声音如同春天的喧响。
23. **味甘馀之小苦**:初尝甘甜,回味略带苦味。
24. **叹幽姿之独高**:赞美松醪气质清幽高洁。
25. **知甘酸之易坏**:知道甜美酸烈的东西容易腐败变质。
26. **笑凉州之蒲萄**:嘲笑凉州(今甘肃一带)著名的葡萄酒。蒲萄,即葡萄。
27. **似玉池之生肥**:像神仙玉池中自然生成的膏脂。
28. **非内府之烝羔**:不是宫廷蒸煮的人工美味。内府,皇家仓库;烝羔,蒸熟的羔羊。
29. **酌以瘿藤之纹樽**:用瘿木(树瘤)雕刻的藤纹酒杯来斟酒。
30. **荐以石蟹之霜螯**:搭配秋天寒霜下的石蟹之螯食用。荐,进献,佐餐。
31. **曾日饮之几何**:每天喝的并不多。几何,多少。
32. **觉天刑之可逃**:感觉可以逃避上天施加的苦难。天刑,指命运的惩罚,如贬谪、衰老、病痛。
33. **投拄杖而起行**:扔掉拐杖站起来行走。形容身体因饮酒而恢复活力。
34. **罢儿童之抑搔**:不再需要小孩帮忙按摩搔痒。抑搔,按摩缓解不适。
35. **望西山之咫尺**:西山近在眼前。可能指河北或黄州附近的山。
36. **欲褰裳以游遨**:想要提起衣裳去游玩。褰裳,撩起下衣。
37. **跨超峰之奔鹿**:骑着奔跑的鹿跨越山峰。想象之辞。
38. **接挂壁之飞猱**:与在峭壁上跳跃的猿猴并肩而行。猱,猿类。
39. **遂从此而入海**:接着便进入浩瀚的大海。
40. **渺翻天之云涛**:面对广阔无边、波浪滔天的云海或海浪。
41. **使夫嵇阮之伦**:假使让嵇康、阮籍这类魏晋名士。
42. **与八仙之群豪**:和传说中的八仙一类豪杰相聚。
43. **或骑麟而翳凤**:有的骑麒麟,有的驾凤凰。翳,通“倚”,乘也。
44. **争榼挈而瓢操**:争相拿着酒榼(酒壶)、提起酒瓢。
45. **颠倒白纶巾**:头上的白色纶巾歪斜脱落。形容醉态。
46. **淋漓宫锦袍**:华丽的宫锦长袍被酒浸湿。
47. **追东坡而不可及**:追赶我(苏轼自指)却赶不上。
48. **归餔啜其醨糟**:只好回去吃些淡酒和酒糟。餔啜,吃喝;醨,薄酒;糟,酒渣。
49. **漱松风于齿牙**:口中仿佛含着松间的清风。
50. **犹足以赋《远游》而续《离骚》也**:仍有力量写出《远游》这样的作品,继续《离骚》的精神传统。《远游》为屈原所作,表达超脱尘世之志。
以上为【中山松醪赋】的注释。
评析
《中山松醪赋》是苏轼晚年贬谪期间所作的一篇咏物抒怀之赋,借“松醪”——一种以松脂或松节酿造的酒——为题,寄托人生感慨与精神追求。全篇以松脂的命运起兴,由其被弃于荒野、几遭焚毁,到终被制成佳酿,象征自己虽遭贬谪、年老体衰,但仍可化腐朽为神奇,成就精神之美。赋中融合了哲理、诗意与豪情,既有对生命短暂的悲叹,又有超脱尘世的豁达,体现了苏轼“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修养与道家逍遥并存的思想境界。语言瑰丽奇崛,结构跌宕起伏,意象丰富,堪称宋代文赋中的杰作。
以上为【中山松醪赋】的评析。
赏析
《中山松醪赋》是一篇典型的宋人咏物抒怀之作,通过“松醪”这一特殊酒品,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深刻的哲思。全赋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松脂的悲剧命运——生于深山、历经千载,却险遭焚毁,仅作照明之用,暗喻人才被埋没;其次是转化与升华——松脂被精心采集、熬炼、发酵,酿成独特风味的松醪酒,象征个体在逆境中实现自我价值;最后是精神飞跃——饮酒后身心舒畅,引发神游天地、超凡入圣的幻想,最终达到与古贤对话、续写《离骚》的精神高度。
艺术上,此赋继承楚辞的浪漫主义传统,想象奇伟,意境开阔。句式骈散结合,音节铿锵,尤善运用对比与象征:如“千岁之妙质”与“死斤斧于鸿毛”、“甘酸之易坏”与“幽姿之独高”,形成强烈反差。又以“萤爝”“束蒿”衬托松醪之贵重,以“凉州蒲萄”反衬其品格之高洁。结尾更是气势磅礴,由现实饮酒跃入神话境界,展现了苏轼特有的豪放胸襟与文化自信。
尤为可贵的是,此赋并非单纯夸饰酒之美,而是借酒抒志,体现了一种“化残为宝”“转辱为荣”的人生智慧。即使身处贬所、年迈多病,苏轼仍能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美与意义,完成精神的自我救赎。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正是其文学魅力的核心所在。
以上为【中山松醪赋】的赏析。
辑评
1.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苏轼文章,长于抒情议论,此赋托物寓意,语带诙谐而意极沉痛,盖晚岁迁谪后所作,寓孤愤于醇酒之中。”
2. 清·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二十三:“借松醪发议,洋洋洒洒,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中间‘救尔灰烬’数语,仁人用心,蔼然可见。”
3.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一评曰:“通篇以松醪为线索,层层转折,自伤不遇,转入自适其乐,终以神游作结,气格雄浑,词采焕发,洵为集中奇作。”
4. 近人林纾《春觉斋论文》:“东坡此赋,貌似游戏,实则有极深寄托。‘千岁妙质’,即自况也;‘桑榆收薄用’,言老而可用也;至于‘续《离骚》’,则志士不忘沟壑之义也。”
5. 王水照《苏轼选集》按语:“此赋作于元祐八年(1093)知定州时,中山即定州古称。松醪乃当地特产,苏轼监造并作赋纪之。赋中既赞酒品,更抒怀抱,融哲理、诗情、酒趣于一体,堪称宋代文赋代表作之一。”
以上为【中山松醪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