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八月渡过浩渺的长湖,天地间万物萧条,景象显得格外疏落。
秋风劲吹,孤舟的帆影急速前行;暮色苍茫中,一座山影孤独地矗立。
报效国家的赤诚之心依然未改,但拯救时世的才略却已无从施展。
故乡岷山峨眉远隔万里,年老漂泊,还能不能安然归去?
以上为【望湖亭】的翻译。
注释
1. 望湖亭:可能为诗人途经某地所登临之亭,具体地点不可确考,或泛指可眺望湖泊的亭台。
2. 八月:农历八月,正值秋季,气候转凉,象征萧瑟与离愁。
3. 长湖:广阔的湖泊,或指洞庭湖、鄱阳湖等大湖,亦可泛指旅途所经之湖。
4. 萧条万象疏:万物凋零,景象冷落稀疏,形容秋日荒凉之景。
5. 片帆急:孤舟扬帆,疾行于风中,暗示行程匆忙与孤寂。
6. 暮霭:傍晚的云雾,营造苍茫氛围。
7. 许国心犹在:报效国家的志向未曾改变。许国,即献身国家。
8. 康时术已虚:振兴时代、治理国家的才能与策略已无施展之地。康时,使时代安定。
9. 岷峨:指岷山与峨眉山,代指诗人的故乡四川眉山。
10. 投老得归无:到老时能否回到故乡?投老,临老、晚年。归无,能否归去。
以上为【望湖亭】的注释。
评析
《望湖亭》是苏轼在贬谪途中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写于其人生困顿之际。全诗以景起兴,借长湖、秋风、孤山等意象渲染出苍凉孤寂的氛围,抒发了诗人虽心系家国却壮志难酬的悲慨,以及对故乡万里、归途渺茫的深切感怀。情感真挚沉郁,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不改其志的精神风貌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以上为【望湖亭】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景交融。首联写景,点明时间与环境,“八月”与“萧条万象疏”奠定了全诗凄清的基调。颔联“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尤为精妙,以动衬静,风急帆疾反衬出行旅之孤独,暮霭沉沉中的孤山更映照诗人内心的孤寂,画面感极强。颈联转入抒情,直抒胸臆,“心犹在”与“术已虚”形成强烈对比,凸显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体现士大夫的忧患意识与无力感。尾联由国事转向乡愁,“家万里”与“得归无”的疑问,将个人命运置于家国与时空的宏大背景中,余韵悠长。全诗语言质朴而情感厚重,展现了苏轼在贬谪生涯中一贯的旷达中见沉郁的风格。
以上为【望湖亭】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苏轼诗:“气势宏阔,情思深婉,尤以贬谪诸作为最。”此诗正体现其贬谪时期的典型心境。
2. 清代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二评曰:“情景相生,感慨深至。‘片帆急’‘一山孤’,语简而意远。”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选录此诗,称其“忠爱缠绵,不减杜陵”,将其精神气质与杜甫相比。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直接收录此诗,但在论及苏轼晚期诗作时指出:“愈到晚年,愈多故园之思与报国之叹。”可为此诗提供背景理解。
以上为【望湖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