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暮色中出关离别,愁绪涌上心头,泪水沾湿了衣裳,
放眼望去,古战场上长满了野生的蓬草。
孤独的村落笼罩在烟树迷蒙之中,天空还飘着零星的雨点,
远处寺庙的钟声,在夕阳的余晖里悠悠回荡。
以上为【与从弟瑾同下第后出关言别】的翻译。
注释
从弟瑾:堂弟卢瑾。从弟,堂弟。
下第:科举考试落榜。
出关:指出潼关或函谷关。表明诗人将离京远行。
愁暮:既指在日暮时分愁苦,也寓含人生失意的暮霭之感。
蓬:蓬草,枯后根断,随风飞旋,常喻漂泊生涯。
古战场:点明地点,亦暗示人生如战场,二人于此败北。
带夕阳:钟声与夕阳交融,仿佛声音也染上了夕阳的色彩,视听通感,韵味悠长。
以上为【与从弟瑾同下第后出关言别】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卢纶与堂弟卢瑾科举落第后,在分别时所作。全诗以“愁”字为诗眼,通过描绘苍凉萧瑟的暮色景象,将落第的失意、羁旅的艰辛与离别的伤感融为一体,营造出浓重的悲剧氛围。诗中并未直抒胸臆,而是将复杂难言的情感完全融入四个精心剪取的画面之中,以景结情,含蓄深沉,体现了中唐诗歌凝练工巧、意蕴内敛的特质。
以上为【与从弟瑾同下第后出关言别】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绝的艺术魅力在于其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与凝练含蓄的表达手法。
意象的精心选择与组合:诗人选取了“暮色”、“蓬草”、“古战场”、“孤村”、“残雨”、“钟声”、“夕阳”等一系列极具感染力的意象。这些意象本身便带有荒凉、孤独、飘零、衰败的意蕴,将它们密集地组合在同一画面中,强烈地投射出诗人落第后灰暗、迷茫与悲凉的心境。
空间层次的巧妙布局:诗歌的视角由近及远,层次分明。首句是自身近景(沾裳),次句是旷野平视(蓬生古战场),第三句是稍远的村落(孤村树色),末句是远处的寺庙(远寺钟声)。这种空间的延展,不仅描绘出苍茫的暮景,更象征着愁思的无边无际和前途的渺茫未知。
视听交融的感官渲染:“孤村树色昏残雨”是视觉的迷蒙,“远寺钟声带夕阳”是听觉的悠远。钟声本无形,却用一个“带”字,将其与视觉形象的“夕阳”联系起来,仿佛那苍凉的钟声也负载着夕阳的余晖,在暮色中扩散。这种通感手法,使整个意境更加浑成、深邃,将离别之愁、失意之痛渲染得淋漓尽致。
以上为【与从弟瑾同下第后出关言别】的赏析。
辑评
明末清初·邢昉《唐风定》卷二十二:“(卢纶)绝句清英,而神情遒紧,此诗‘孤村’、‘远寺’一联,凄迷寥廓,逼真盛唐遗响,而更加刻露,中唐面目见矣。” 此评点出卢纶诗风兼具盛唐的意境与中唐的工巧,以此联为例说明其“凄迷寥廓”与“刻露”并存的特点。
清·乔亿《大历诗略》卷四:“允言(卢纶字)《与从弟瑾别》诗,前半叙情写景已尽,后二句更画出一幅惨淡行色图。‘带’字入画,亦入神,是诗家活法。” 此评盛赞诗歌后两句的构图能力,并特别点出“带”字的精妙运用,称之为“活法”。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此诗前半首言,关外皆古战场,昔人所悲‘蓬颢蔓草,零落销魂’。后半首言,孤村雨色,野寺钟声,一片寥落之景。皆以淡笔写之,而句句下笔沉重,读之如满纸皆泪痕也。” 此评细致分析了诗歌前后部分的情感与景象,指出其以淡笔写浓愁、沉重感人的艺术效果。
以上为【与从弟瑾同下第后出关言别】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