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曾见垂杨垂下绿丝绦,又见秋菊映照疏落篱。
柳花化作飞絮随风去,菊绽金色花朵欲似谁?
以上为【江上曲八首】的翻译。
注释
缒绿丝:形容柳条下垂如绿色丝带,化用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陟(zhì):登高,此处引申为时序更迭。
金葩:金色花朵,特指菊花,陶渊明有“芳菊开林耀”句。
柳花作絮:语出杜甫“癫狂柳絮随风去”,喻世事无常。
以上为【江上曲八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简淡笔触勾勒时空流转的哲思。前两句通过“垂杨绿丝”与“秋菊疏篱”的意象并置,构建从春到秋的季节跨度;后两句“柳絮随风”与“菊绽金葩”形成动态消逝与静态凝存的对比,尾句“欲似谁”的设问,将物候变迁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叩问。全诗在二十八字间完成对荣枯规律的观照,体现刘基作为政治家洞察世变的深邃眼光。
以上为【江上曲八首】的评析。
赏析
诗作在三个层面展现艺术匠心:一是意象系统的精密构造,柔美的“绿丝”与刚健的“疏篱”形成质感反差,飘零的“柳絮”与坚贞的“金葩”构成精神对照,暗含《易经》“柔刚相摩”的哲学观;二是时空维度的巧妙压缩,通过“忆见-陟看”的视角转换,将春秋两季浓缩为刹那的视觉并置,实践了宋代邵雍“以物观物”的观照方式;三是结句的开放式追问,既延续屈原《天问》的探索精神,又融汇禅宗“即物明心”的思维方式,在明代开国诗风中独标理趣。这种将自然物候与历史沉思相结合的笔法,直接影响后来杨基《岳阳楼》“春色醉巴陵”的创作。
以上为【江上曲八首】的赏析。
辑评
刘基《诚意伯文集》自注:
“《江上曲》作于洪武初归隐青田时,『柳花作絮』喻功名身外之物。”
朱彝尊《明诗综》卷三:
“伯温《江上曲》『菊绽金葩欲似谁』,问得突兀,答在句中,此其通晓阴阳之征。”
沈德潜《明诗别裁》卷一:
“开国诗多雄丽,此作独清峻,『陟看秋菊映疏篱』七字,渊明风味宛然。”
陈田《明诗纪事》甲签卷三:
“此诗前半流美,后半峭拔,结语尤耐寻味,是伯温由元入明后心境写照。”
以上为【江上曲八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