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台阶下青苔丛生,石砌上莎草蔓延,暮春时节的烟雨自然和谐地交融。
幽兰生长在空旷的山谷中,纵然有清幽的香气又能如何呢?
以上为【漫成】的翻译。
注释
1. 漫成:信笔写就的诗作
2. 青苔:苔藓植物,多生于阴湿处
3. 莎:莎草科植物,常生于湿地
4. 春深:暮春时节
5. 烟雨:如烟似雾的细雨
6. 相和:相互调和
7. 幽兰:生于幽谷的兰花,喻高洁之士
8. 空山:人迹罕至的山林
9. 清香:清幽的香气
10. 柰尔何:奈何你,意为“又能怎样”
以上为【漫成】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自然物象隐喻才德之士的处境,通过“青苔”“莎草”的凡俗滋生与“幽兰”的孤芳自赏形成对照。后两句以反诘语气道出才士不遇的永恒困境,在简淡笔墨中蕴含深沉感慨,体现刘基诗风“简峻沉郁”的特质。
以上为【漫成】的评析。
赏析
本诗作于刘基晚年归隐时期(约1368-1370),是其托物言志小诗的代表作。前两句以工笔描绘阶前景物,“青苔”“莎草”的蓬勃生长与“春深烟雨”的迷蒙氛围,构建出万物自得的自然生态,暗含《庄子》“咸其自取”的哲学意蕴。后两句突转意象,以“幽兰”自况,其“空山”处境既承袭屈原《九歌·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的孤寂,又暗合孔子“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的道德隐喻;结句“纵有清香柰尔何”的反诘,将芳草无知的自然属性提升至才士不遇的社会命题,其无奈慨叹与张九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形成精神共鸣,而较之更多几分现实挫败感。全诗在二十八字间完成从具象到抽象、从自然到人生的诗意转换,堪称明代哲理诗的精品。
以上为【漫成】的赏析。
辑评
1. 朱彝尊《明诗综》:“伯温《漫成》‘幽兰生在空山里,纵有清香柰尔何’,二十字中自见身份。”
2. 沈德潜《明诗别裁集》:“此诗寄慨遥深,‘青苔’‘莎草’喻小人得志,‘幽兰’则君子在野也。”
3. 陈田《明诗纪事》:“结语‘柰尔何’三字,与孟东野‘春风不相识’同一傲兀。”
以上为【漫成】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