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十有一年春。晋杀其大夫ぶ郑父。夏,公及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阳谷。秋八月,大雩。冬,楚人伐黄。
天王使召武公、内史过赐晋侯命。受玉惰。过归,告王曰:「晋侯其无后乎。王赐之命而惰于受瑞,先自弃也已,其何继之有?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
夏,扬、拒、泉、皋、伊、洛之戎同伐京师,入王城,焚东门,王子带召之也。秦、晋、伐戎以救周。秋,晋侯平戎于王。
翻译
版本一:
十一年春季,晋惠公派遣使者报告邳郑发动的叛乱。
周襄王派遣召武公、内史过以荣宠赐给晋惠公。晋惠公接受瑞玉的时候精神不振作。内史过回去,向周襄王报告说:“晋侯的后代恐怕不能享有禄位了吧!天子以荣宠赐给他,他反而懒散地接受瑞玉,这就是先自暴自弃了,他还会有什么继承人?礼,是国家的躯干;敬,是载礼的车箱。不恭敬,礼就不能实施;礼不能实施,上下就昏乱,如何能长久?”夏季,扬、拒、泉、皋和伊洛的戎人一起进攻京城,进了王城,烧了东门,这是王子带召引来的。
秦军、晋军攻打戎军来救援周朝。秋季,晋惠公让戎人和周襄王讲和。
黄国人不向楚国进贡品。冬季,楚国人进攻黄国。
版本二:
【经】
鲁僖公十一年春天。
晋国杀死其大夫ぶ郑父。
夏季,僖公与夫人姜氏在阳谷会见齐侯。
秋季八月,举行大规模求雨祭祀。
冬季,楚国攻打黄国。
【传】
十一年春,晋侯派使者来报告ぶ郑父作乱之事。
周襄王派召武公、内史过赐予晋侯爵命。
晋惠公接受玉璧时神态怠惰。
内史过返回后,禀告周王说:“晋侯恐怕会后继无人吧!天子赐予爵命,他却怠于接受瑞玉,这先就是自我抛弃了,还能有什么后继者?礼仪,是国家的支柱;恭敬,是礼仪的车舆。不恭敬则礼仪不能施行,礼仪不行则上下秩序昏乱,凭什么延续世代?”
夏季,扬、拒、泉、皋、伊、洛诸戎共同进攻京师,攻入王城,焚烧东门,这是王子带召引来的。秦国、晋国讨伐戎族以救援周室。
秋季,晋侯替周王与戎族媾和。
黄国不向楚国进献贡品。
冬季,楚国攻打黄国。
以上为【左传 · 僖公 · 僖公十一年】的翻译。
注释
ぶ郑父:即晋大夫吕甥,食邑于ぶ
大雩:古代求雨祭祀典礼
赐命:周天子赐予诸侯爵位的仪式
受玉:诸侯受命时接受玉圭的礼仪环节
王子带:周襄王弟,曾引戎族作乱
黄:嬴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潢川
以上为【左传 · 僖公 · 僖公十一年】的注释。
评析
本章通过“晋侯受玉惰”的细节揭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政治生态。内史过提出的“礼-敬-政”逻辑链(礼为国之干,敬为礼之舆)构建了先秦政治哲学的重要范式:将外在仪轨(礼)与内在态度(敬)结合为治国根基。全篇以三个政治事件印证这一理念——晋侯失礼预示晋国内乱,王子带违礼引发戎祸,黄国背礼招致楚伐,形成“违礼必遭祸”的史鉴体系。这种以微观礼仪推演宏观兴衰的笔法,正是《左传》“以礼解史”的典型特征。
以上为【左传 · 僖公 · 僖公十一年】的评析。
赏析
本章最显著的是细节描写的史学价值与文学张力的统一。在“受玉惰”的瞬间捕捉中,既完成对晋惠公性格的传神刻画,又为后续晋国动荡埋下伏笔。内史过的谏言采用递进式论证结构,从具体礼仪缺陷推演至国家存亡,再以反问句强化结论,形成严密的逻辑力量。记事部分则展现《左传》特有的“史笔五法”:王子带之乱用“召”字点明祸源,秦晋救周用“伐”字彰显大义,黄楚之争用“贡”字揭示因果,在简练叙事中蕴含微言大义。这种将伦理判断融入历史叙述的笔法,开创了中国史学的“春秋笔法”传统。
以上为【左传 · 僖公 · 僖公十一年】的赏析。
辑评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惰于受玉,明其不敬于王命”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礼敬相须,犹舆之须人,人之须舆”
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黄恃齐远楚近,终为楚灭,此恃援轻邻之戒”
近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受玉惰,反映晋惠公对周王室之傲慢态度”
以上为【左传 · 僖公 · 僖公十一年】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