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之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子,念此可以一笑。戊寅九月十二日,与客饮薄酒小醉,信笔书此纸。
翻译
我刚到南海时,环视只见天水相连无边无际,凄然伤感道:“何时才能离开这座岛屿?”继而深思:天地处于积水之中,九州位于大瀛海之内,中国处在少海之间,凡有生命者谁不似在岛上?倾覆一杯水于地面,草芥漂浮水上,蚂蚁附著草芥,茫然不知如何渡水。
片刻之后,水干涸了,蚂蚁径直离去,遇见同类,流着泪说:“差点不能再与你们相见。
”它怎知在俯仰之间,已有四通八达的道路出现?想到此处不禁一笑。
戊寅年九月十二日,与客人饮薄酒微醉,随手书写于此纸。
以上为【在儋耳书】的翻译。
注释
儋耳:地名,今海南省儋州市。
少海:小海。
方轨:两车并行。
大瀛海:大海,相当于大洋。
芥:小草。
1. 儋耳:今海南儋州,苏轼绍圣四年(1097)贬谪地
2. 南海:指海南岛周边海域
3. 九州:古代中国地理区划
4. 大瀛海:邹衍“大九州”学说中的宇宙海洋
5. 少海:中国周边的海域,《庄子·秋水》有“计中国之在海内,似稊米之在大仓”
6. 覆盆水:倒置盆中之水,喻有限空间
7. 方轨:两车并行的大道
8. 戊寅: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
以上为【在儋耳书】的注释。
评析
此文以寓言式思辨展现苏轼晚年的超然境界,通过“南海环视”的现实困境与“积水浮芥”的哲学譬喻,在有限与无限的辩证中完成精神突围。文中“蚁附于芥”的微观视角与“方轨八达”的宏观洞察,将地理囚禁转化为心灵自由,体现苏轼融汇儒释道的生命智慧。
以上为【在儋耳书】的评析。
赏析
本文作于苏轼谪居海南第三年,是其人生哲学的高度浓缩。起笔“凄然伤之”的真实情绪流露,恰为后文思想飞跃作铺垫,这种不避脆弱的坦诚,正是苏轼人格魅力的关键。“天地在积水之中”的宇宙模型,既融合《庄子·秋水》的相对论思维,又化用佛经“一花一世界”的时空观,将海南孤岛置于多重参照系中重新定位。“覆盆水”寓言尤见匠心:以芥喻舟、以蚁喻人的设定,既承《庄子·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的意象传统,又注入佛教“众生皆苦”的悲悯;而“水涸径去”的转折,暗合《周易》“穷则变,变则通”的哲学,揭示困境的暂时性。结尾“岂知俯仰之间”的顿悟,与开篇“何时得出”的焦虑形成圆形结构,在“一笑”中实现从执着到放下的精神蜕变。这种将地理流放转化为心灵漫游的笔法,较之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的孤高,更多一份与万物共情的通达。
以上为【在儋耳书】的赏析。
辑评
1. 宋·赵鼎臣《竹隐畸士集》:“东坡在儋耳,谓‘中国在少海中’,又尝云‘我本海南民’,此类文字皆死生祸福不能动其心处。”
2. 明·袁宗道《白苏斋类集》:“《儋耳书》‘蚁附于芥’一段,从《楞严经》‘空生大觉中’化出,而理趣过之。”
3. 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篇与《赤壁赋》‘自其变者而观之’同一机杼,而尤得《南华经》‘藏舟于壑’之妙。”
4. 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儋耳书》示人以宇宙之宏大、人生之须臾,较之《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更显从容。”
以上为【在儋耳书】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