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山间暮色中浮云汇聚,归来时唯恐迷失路径。
涧水寒凉处人家将至,村落昏黑时鸟雀应已归栖。
野居客舍茅屋低矮,田户庭院树木低垂。
素知疏懒的叔父(指自己),需你特意前来搀扶相伴。
以上为【佐还山后寄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佐:杜甫友人,疑为崔戢李封之属
2. 还山:归隐山林
3. 浮云合:化用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意境
4. 茅茨:茅草屋顶,指简陋居室
5. 疏懒叔:杜甫自指,时年四十八岁
6. 相携:搀扶同行,暗用《论语》“颠而不扶”典
以上为【佐还山后寄三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简淡笔触勾勒战乱中的归隐图景,通过“山晚浮云合”的混沌意象与“归时恐路迷”的心理描写,构建出动荡时局中知识分子的典型心境。诗中“涧寒”“村黑”的感官体验与“茅茨小”“树木低”的视觉印象相互叠加,在看似客观的景物白描中暗含深沉的身世之叹。尾联“须汝故相携”的嘱托,将个人疏懒性格与乱世求生智慧巧妙结合,体现杜诗“于细微处见精神”的艺术特质。
以上为【佐还山后寄三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作于乾元二年(759)杜甫弃官西行时期,是其秦州诗风转变的关键作品。首联以“浮云合”的自然现象起兴,既写秦州山地气候特征,又暗合《古诗十九首》“浮云蔽白日”的乱世隐喻;“恐路迷”三字既实指陇右地形复杂,更喻示人生道路的迷茫,与屈原“行迷未远”形成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中间两联以画家视角取景:“涧寒”与“村黑”的温度对比,“野客”与“田家”的空间并置,构建出立体的山居图卷,其中“人欲到”“鸟应栖”的推测语气,巧妙传递出战乱时代“归家”的珍贵与艰难。尾联自称“疏懒叔”,在自嘲中透出乱世文人特有的疲惫感,而“须汝相携”的请求,既展现诗人与底层民众的深厚情谊,又暗含对儒家“独善其身”理念的重新诠释——这种在漂泊中建立的相濡以沫,正是安史之乱后士人群体精神转型的缩影。
以上为【佐还山后寄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明·王嗣奭《杜臆》:“‘归时恐路迷’五字,写尽乱离人心理,视谢朓‘归路方浩浩’更觉沉痛。”
2.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此诗似王孟而骨力过之,‘涧寒人欲到’句,从‘日暮苍山远’化出而更见苍茫。”
3.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通首俱就‘佐’着笔,‘旧谙’二字暗透平日交情,结语尤见真率。”
4. 近代·闻一多《唐诗杂论》:“在茅茨树木的微小尺度中,丈量出时代的巨大创痛,此老杜秦州诗独绝处。”
以上为【佐还山后寄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