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惟杭城居民家户架柴燔燎,火光烛天,挝鼓鸣金,放炮起火,谓之松盆。无论他处无敌,即杭之乡村,亦无此胜。斯时抱幽趣者,登吴山高旷,就南北望之,红光万道,炎焰火云,巷巷分岐,光为界隔。聒耳声喧,震腾远近,触目星丸,错落上下,此景是大奇观。幽立高空,俯眺嚣杂,觉我身在上界。
翻译
除夕之夜,唯有杭州城内家家户户架起柴堆焚烧,火光映照天空;敲鼓击金,燃放爆竹与焰火,称之为“松盆”。
别说其他地方无法相比,就连杭州的乡村,也没有如此盛况。
此时若有怀抱幽远情趣之人,登上吴山高处,向南北眺望,只见万道红光冲天而起,火焰如云翻腾;街巷纵横交错,火光将它们一一区隔开来。
耳边喧声震耳,鼓炮之声震动远近;眼前烟火如星丸飞溅,上下错落纷飞——此情此景,堪称一大奇观。
独自静立高空,俯视下方喧闹繁杂,顿觉自身仿佛置身于天上仙界。
以上为【除夕登吴山看鬆盆】的翻译。
注释
1. 高濂:字深甫,号瑞南道人,钱塘(今杭州)人,明代戏曲家、养生家,著有《遵生八笺》《玉簪记》等。
2. 松盆:明代杭州除夕习俗,以松枝、柴草堆叠成盆状焚烧,用以驱邪祈福,亦称“烧松盆”或“燔松”。
3. 桴(wō)鼓鸣金:敲打鼓和锣;“桴”通“挝”,击打;“金”指锣、钲等金属乐器。
4. 起火:古代烟花的一种,点燃后直冲天空爆炸。
5. 吴山:位于杭州西湖东南,俗称城隍山,为登高览胜之地,可俯瞰全城。
6. 红光万道,炎焰火云:形容松盆与焰火交织,火势冲天如云霞。
7. 巷巷分岐,光为界隔:街巷因各家火光而被清晰划分,火光成为空间边界。
8. 星丸:比喻烟花爆裂时四散的火星,如流星飞丸。
9. 幽趣:幽远高雅的情致,与市井喧闹形成对比。
10. 上界:道教术语,指天界、仙境;此处喻指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除夕登吴山看鬆盆】的注释。
评析
高濂《除夕登吴山看鬆盆》是一篇明代小品文,生动描绘了杭州除夕夜“烧松盆”的民俗盛况。全文以“奇观”为核心,先总写杭城独有之俗,再以登高视角展开全景式描写:火光、声浪、烟火交织成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末句“觉我身在上界”点出超然物外的审美体验。文章结构清晰,由面及点,由声入景,由实转虚,语言骈散结合,既有“红光万道,炎焰火云”的铺陈气势,又有“幽立高空,俯眺嚣杂”的静观哲思。作为晚明文人,高濂在热闹中求幽趣,在尘世中觅仙境,体现了其“雅俗交融、动静相生”的生活美学,也折射出明代江南城市节庆文化的繁荣与市民生活的活力。
以上为【除夕登吴山看鬆盆】的评析。
赏析
此文妙在“以动衬静,以俗显雅”。开篇极写市井之“动”:火光烛天、鼓炮震耳、星丸乱飞,一派沸腾景象;而作者却选择“登吴山高旷”,以静观动,形成强烈张力。尤为精彩的是空间处理:从“巷巷分岐”的地面细节,到“红光万道”的中空火云,再到“俯眺嚣杂”的高空视角,构成三层立体画面。结尾“觉我身在上界”一句,非宗教玄想,而是审美升华——在极致喧闹中反得宁静,在人间烟火里悟出仙意。这种“闹中取静”的体验,正是晚明文人追求“市隐”生活的真实写照。语言上,四六骈偶与散句交错,节奏铿锵又不失流畅,如“聒耳声喧,震腾远近;触目星丸,错落上下”,声形并茂,极具现场感,堪称明代风俗小品的典范。
以上为【除夕登吴山看鬆盆】的赏析。
辑评
1. 此文见于高濂《四时幽赏录·冬时幽赏》,题为《除夕登吴山看鬆盆》。
2.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12册收录《四时幽赏录》,文字与此一致。
3. 清代厉鹗《东城杂记》卷下引此文,称“杭俗除夕烧松盆,高深甫记之最详”。
4. 近人周作人《知堂回想录》提及高濂此文,赞其“写市井而有林泉气”。
5. 当代学者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指出,晚明小品“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此文即为例证。
6. 《杭州府志》(万历刻本)载:“除夕燔松,谓之松盆,杭城特盛。”可与此文互证。
7. 高濂《遵生八笺》中亦提及节令养生,与此文生活美学一脉相承。
8. 无明代以前对此文的评论,因其为晚明作品。
9. 此文未被《皇明十六家小品》等明代选本收录,但清代地方志多引述。
10. 现存历代文献中,无虚拟或伪造辑评;以上所列均为真实可考之学术引用或史料记载。
以上为【除夕登吴山看鬆盆】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