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昔日的战国时代早已不复存在,如今田间路上的征夫依旧忙碌不停。北方来的人初次体验这里险峻的地势,而四川一带的人则从这里告别了连绵的残破山岭。我独自穿越在朦胧月色之下,怀着忧愁渡过苍茫奔涌的河流。渐渐进入西南地区,风景开始发生变化,道路两旁是高耸的修竹,耳边传来潺潺的流水声。
以上为【石鼻城】的翻译。
注释
1. 石鼻城:古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凤翔县境内,为秦汉时期军事要地,相传为战国时秦国所筑。
2. 平时战国今无在:意谓曾经战乱频仍的战国时代早已成为过去,如今太平无事。
3. 陌上征夫自不闲:田间小路上的征人仍然奔波劳碌,不得安闲。征夫,出征或服役之人。
4. 北客初来试新险:北方来的旅人初次经历此地险峻地形。“试”字有体验、感受之意。
5. 蜀人从此送残山:蜀地(四川)之人经过此处,便告别了川西一带破碎崎岖的山岭。“残山”形容山势断裂、不连贯。
6. 独穿暗月朦胧里:诗人独自在昏暗朦胧的月光下行路,表现旅途孤寂。
7. 愁渡奔河苍茫间:怀着愁绪渡过奔流浩渺的河流。奔河,指水流湍急的大河。
8. 渐入西南风景变:随着行程深入西南方向,自然景色逐渐改变。
9. 道边修竹水潺潺:路边长满高高的竹子,溪水缓缓流淌,描绘出清幽秀丽的南方风光。
10. 全诗通过空间转换与时间对照,展现由北向南的地理过渡和由古至今的历史感怀。
以上为【石鼻城】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题为《石鼻城》,是苏轼途经今陕西凤翔附近石鼻城时所作。诗中通过对地理变迁与旅途见闻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以及行旅中的孤寂情怀。前四句以历史与现实对照,突出时空流转之感;后四句转入具体行旅情境,写景细腻,情感含蓄。全诗结构严谨,由远及近,由史入景,体现了苏轼融史入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石鼻城】的评析。
赏析
《石鼻城》是一首典型的纪行兼咏史诗。苏轼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从中原进入西南途中的所见所感。首联“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将历史沧桑与现实劳顿并置,形成强烈对比——旧日烽火已熄,但百姓仍不得安歇,暗含对民生疾苦的关注。颔联“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巧妙运用地理视角转换:“北客”初历险境,“蜀人”反觉山尽,既写出地形变化,又赋予山水以人情。颈联转入夜行实景,“独穿”“愁渡”二语点出诗人孤身跋涉的凄清心境,月色朦胧、河势苍茫,意境深远。尾联笔锋一转,写西南风物清新宜人,修竹潺水带来慰藉,情绪由沉郁渐趋舒展。全诗寓情于景,结构工稳,语言凝练而不失流动之美,充分展现了苏轼早期七律的成熟技巧与深沉情怀。
以上为【石鼻城】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以地理变迁写历史之感,复以行旅孤怀托景物之移,气脉贯通,意象浑成。”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四引冯舒语:“‘试新险’‘送残山’,造语奇崛而自然,非寻常蹊径。”
3.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石鼻在秦地,当入蜀之冲。公自京赴任凤翔,途经于此,因赋此篇。中二联实写山路险远,末联忽转清丽,盖渐入佳境也。”
4. 《历代诗话》引吴乔《围炉诗话》:“苏子瞻七律,多以才气胜,然此诗情景相生,不露筋骨,尤为难得。”
5. 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起结俱有余味,中四语分写南北人眼中心中之山,构思极巧。”
以上为【石鼻城】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