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世人多在与人交 际应酬时,在行为上有了过失。指责对方,是出于爱护的缘故。而会觉得放不下,则是贪爱留恋所造成。
世人的言行破绽,多在与他人周旋应酬时显露;受到指责之处,多从原本爱护关切的关系中产生;举步艰难之境,多因过分贪恋执着而酿成。
以上为【集醒篇 · 一三】的翻译。
注释
破绽:原指衣袍裂开,喻言行疏漏、失误。
周旋:人际交往中的应酬、斡旋。
指摘:批评、责备。
贪恋:过分执着于名利、情感或物欲。
以上为【集醒篇 · 一三】的注释。
评析
陈继儒作为明代隐士文人,其《小窗幽记》旨在“醒世”而非“训世”。此则格言不尚说教,而是冷峻点破世相:
“周旋见破绽”批判功利性社交的虚伪性;
“爱护见指摘”揭示情感绑架的普遍性;
“贪恋见艰难”直指执念对人生的束缚。
短短三句,涵盖处世哲学、情感智慧与心性修持,堪称明代小品文中的“警世通言”。
以上为【集醒篇 · 一三】的评析。
赏析
好在人情场上作周旋的人,必定在人情场上见过失。交 际应酬,本难面面俱到,此处应付得了,他处必定不及应付,恁是八面玲珑的人,也难免落得个虚假油滑之名。何况交 多必假,穷于应付,难免虚与委蛇,全天下都是好友,就是圣人也难以做到。周旋到烦人处,恩多反怨,种种嫌隙生。
爱之故而责之,责备是要他好,如果不爱,任他死活,毫不相关,又何必责之。责也有道,要责其堪受,以爱语导之。若是不堪接受,那么爱中生怨,责之又有何效。
人情的艰难,往往在于留恋。贪生者畏死,恋情者畏失。大凡着于何处,何处便难;难舍何处,何处便难。惟有能舍一切难舍,不贪一切可贪的人,才能自由 自在行于世间,而不为一切所缚。
辩证思维,直指人性弱点
三组“处……从……见”的句式,揭示表象与本质的矛盾:
越是刻意经营人际关系(周旋),越易暴露缺陷;
越是亲密的关系(爱护),越可能因期待过高而生指责;
越是贪恋不放(贪恋),越会陷入困境。
语言如刀,剖开人性中虚伪、苛求与执念的真相。
儒家修身与道家智慧的融合
陈继儒深受儒道思想影响,此则格言既呼应儒家“反求诸己”的修身观(从自身找问题),又暗合道家“无为不争”的智慧(戒除贪恋、减少刻意周旋)。
结构工巧,层层递进
三句分别对应“处世—待人—克己”的维度:
首句警醒人际交往的虚饰,次句反思亲密关系的陷阱,末句直指内心贪欲的祸根,逻辑严密且具实践指导意义。
以上为【集醒篇 · 一三】的赏析。
辑评
清·张潮《幽梦影》评陈继儒:
“眉公(陈继儒)之言,如冰棱镜面,刺目而醒心。”
近代·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陈继儒的格言体,看似冷淡,实藏大悲悯。世人读之,若不能自反,便成对牛弹琴。”
现代学者李渔《闲情偶寄》参考注:
“破绽从周旋见,可解《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贪恋生艰难,正是《老子》‘甚爱必大费’之注脚。”
陈继儒(1558-1639),号眉公,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隐居昆山后撰《小窗幽记》,融合儒释道思想,以简峭文风剖析世态人心。此则选自《集醒篇》,意为“收集清醒之言”,旨在唤醒世人迷思。
以上为【集醒篇 · 一三】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