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此前曾三次上书请求外任越州,只为寻访那千山万壑间江河交汇的壮景。
如今仰赖天地造化之力劈开山岩,已得见海神天吴从波涛中现身。
履道坊中人工凿池虽可模拟水景,但如玉川子笔下那席卷天地的巨浪又岂能收纳?
洛阳的清泉奇石如今归谁所有?切莫效仿那些痴迷于园林收藏却徒劳无益的李德裕与牛僧孺。
以上为【次韵滕大夫三首雪浪石二】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作诗唱和。
2. 滕大夫:指滕元发,字达道,北宋官员,与苏轼交好。
3. 越州:今浙江绍兴一带,多山水胜景。
4. 万壑看交流:指观赏群山间溪流交汇的景象。
5. 造物:指天地自然的创造力量。
6. 开山骨:形容自然之力劈开山石,形成奇景。
7. 天吴: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管海洋,此处比喻巨浪翻腾如神灵显现。
8. 履道凿池:指唐代白居易在洛阳履道坊宅园中人工开凿池塘,模拟自然水景。
9. 玉川:指唐代诗人卢仝,号玉川子,其《观放鱼歌》有“河水浑浑无清处,鱼儿跳出琉璃地”等描写水势之句,“卷地”形容水势浩大席卷大地。
10. 李与牛:指唐代李德裕与牛僧孺,二人皆好园林收藏奇石,尤以李德裕平泉庄藏石闻名,后人讥其痴迷物欲。
以上为【次韵滕大夫三首雪浪石二】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其《滕大夫三首·雪浪石》之二,借咏雪浪石之奇景,抒发对自然伟力的赞叹与对人为造作的反思。诗中既有对山水之美的向往,也暗含对官场争逐、名园奢靡的讽喻。通过对比天然奇观与人工园林,凸显自然之不可复制,倡导顺应天理、超脱物累的人生态度。全诗气势开阔,用典精当,体现了苏轼融哲理于景物的高妙诗艺。
以上为【次韵滕大夫三首雪浪石二】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雪浪石”为题眼,实则借石写意,寄托深远。首联追忆昔日乞郡越州,志在探览自然山水,表现诗人一贯崇尚自然的情怀。颔联笔锋一转,写眼前雪浪石如经“造物开山骨”,浪纹如“天吴出浪头”,将静态的石头赋予动态的生命与神话色彩,极显想象之奇。颈联以“履道凿池”与“玉川卷地”对举,前者为人工之巧,后者为天然之势,反衬出人力难以企及自然之壮美。尾联直揭主旨,以“洛阳泉石今谁主”发问,指出权贵争奇斗富终成虚妄,劝人勿学李德裕、牛僧孺般执迷于物,语含警世之意。全诗结构严谨,由远及近,由景入理,体现出苏轼“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次韵滕大夫三首雪浪石二】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二十六:“此诗以雪浪石起兴,而意在讽世。‘天吴出浪头’奇想骇人,‘莫学痴人李与牛’语冷而峻,盖有感于时人争奇炫富之习也。”
2. 《苏诗补注》引施元之注:“履道,白乐天园在洛中;玉川,卢仝有《放鱼》诗言水势。此借二者以形雪浪之不可羁束。”
3. 《宋诗钞·东坡集》评:“次韵之作,不袭其貌而夺其神。开山见神,卷地难收,气象万千,非胸中有江海者不能道。”
4.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三:“东坡此诗,借石寓意,结语刺贪玩奇石者,与《仇池石》诗意相近,皆寓戒心于咏物。”
以上为【次韵滕大夫三首雪浪石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