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春日的愁绪如梦般萦绕,难以安放。
阳光荡漾,浓密的树荫深深锁住庭院。
红色绳索系着彩绘秋千板,两面小旗迎风飘展;美人正欲登上秋千,身姿已显翩跹婀娜。
她绣着雀鸟的薄纱衣袖(蝉翼)微微下垂,与身旁垂柳交相掩映。
她荡起秋千,如燕子剪开晴空下的水波,频频低掠;又似鹘鸟乘风回旋,轻盈飞过。
彩柱上缠绕的香绵随云影摇曳,缤纷花瓣纷纷洒落满庭。
游戏尽兴后,她摘下头钗坐在花下歇息,却因羞怯,不敢躺卧在芬芳的花茵之上。
以上为【南歌子 · 钱塘端午】的翻译。
注释
南歌子:唐教坊曲名。隋唐以来曲多以「子」名,「子」有小的含义,大体属小曲。调名本自汉张平子《南都赋》:「坐南歌兮起郑舞」句,取淳于棼事。《金奁集》入「仙吕宫」。此词有单调、双调二体。单调者始自温飞卿词,因词有「恨春宵」句,名《春宵曲》。张子澄词本此添字,因词有「高捲水晶帘额」句,名《水晶帘》,又有「惊破碧窗残梦」句,名《碧窗梦》。郑子聃有《我爱沂阳好》词十首,更名《十爱词》。以温飞卿《南歌子·手里金鹦鹉》为正体,单调二十三字,五句三平韵。另有单调二十六字,五句三平韵。双调者有平韵、仄韵两体。平韵者始自毛熙震词,周美成、杨无咎、仲殊五十四字体,无名氏五十三字体,俱本此添字。仄韵者始自《乐府雅词》,惟石次仲词最为谐婉。周美成词名《南柯子》,程正伯词名《望秦川》,田不伐词有「帘风不动蝶交飞」句,名《风蝶令》。双调五十二字,前後阕各四句三平韵;双调五十四字,前後阕各四句三平韵等变体。
调注:《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歌」下注:「一作『柯』。」
「钱塘端午」:元延祐本题作「杭州端午」,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题作「游赏」。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句:傅子立注:「梁谢偃《听歌赋》:『低翠蛾而敛色,睇横波而流光。』」刘尚荣按:「见《文苑英华·卷七十八·〈乐·听歌赋〉》,别见《全唐诗·卷一百五十六》。又按东坡《次韵曹子方运判雪中同游西湖》诗:『云山已作歌眉浅,山下碧流清似眼。』与此词句同旨。」
十三楼:傅子立注:「钱塘西湖上,旧有十三间楼。」刘尚荣按:「详见宋周彦广《乾道临安志·卷三》、别见陈鹄《耆旧续闻·卷二》:『赵右史家有顾禧景蕃《补注东坡长短句》真迹,……又云:「余顷於郑公实处,见东坡亲迹……又《南歌子》云『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十三间楼在钱塘西湖北山,此词在钱塘作。旧注云汴京旧有十三楼,非也。」』」
竹西歌吹、古扬州:傅子立注:「扬州有蜀冈,有竹西亭。杜牧之诗:『斜阳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刘尚荣按:「参见宋阮松菊撰《诗话总龟·卷三十·故事门》:『淮南蜀冈者,维扬之地也。或曰势连蜀土,或以产茶味如蜀茶云。自蜀冈之南有竹西亭,修竹疏翠,後即禅智寺也。竹西取杜牧之诗「斜阳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自蜀冈以南,景气顿异,北风至此遂绝。』杜诗据《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二》杜牧之《题扬州禅智寺》,句中『斜阳』原作『谁知』。又,东坡《别公择》:『若问西来祖师意,竹西歌吹是扬州。』」
菰黍连昌歜(cǎn):傅子立注:「《风土记》:『五月五日以菰叶裹黏米。』『楚祭屈原之馀风。』又:『俗饮菖蒲酒。』《左传》:『飨有昌歜。』注云:『菖蒲也。』」刘尚荣按:「包糉子祭屈原事,详见《艺文类聚·卷四·〈岁时部中·五月五日〉》引《风土记》:『仲夏端五,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又以菰叶裹黏米煮熟,谓之角黍。』又引《续齐谐记》:『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饮菖蒲酒事,见《古今事文聚类·前集·卷九·〈天时部·菖蒲酒〉》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菖蒲或缕或屑汎酒。章简公《端午帖子》:「菖华汎酒尧樽绿,菰叶萦丝楚糉香。」』傅注将三事并举同归入《风土记》,不确也。《左传》文见《左传·僖公三十年》,杜元凯注:『昌歜,菖蒲俎。』盖菖蒲根,切之四寸,腌以为菜。傅注脱『俎』字,恐非是。」
琼彝倒玉舟:傅子立注:「《周礼·司彝尊》有鸡、虎等六彝之名,所以纳五齐三酒也。而彝皆有舟,则舟者彝下之台,所以承载彝,若今承露盘然。世俗或用琼玉为之。」刘尚荣按:「详见《周礼·春官·司彝尊》。『舟』为尊彝等器之托盘。」
《水调》唱歌头:傅子立注:「《明皇杂录》:『明皇好《水调》歌,及胡羯犯京,上欲迁幸,犹登花萼楼,置酒,回顾凄怆。使其中人歌《水调》毕,因使视楼下,有工歌而善《水调》者乎?有一少年自言工歌亦善《水调》,遂歌曰:「山川满月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上闻之,潸然曰:「谁为此词?」左右对曰:「宰相李峤。」上曰:「真才子也。」不待曲终。』《水调》曲颇广,谓之『歌头』,岂非首章之一解乎?白乐天:『《六幺》《水调》家家唱。』」刘尚荣按:「事见宋阮松菊《诗话总龟·前集卷二十四·感事门上》引《明皇传信记》,又见宋·王颐堂《碧鸡漫志·卷四·〈水调歌〉》引《明皇杂录》及唐·孟初中《本事诗·事感第二·李峤〈汾阴行〉》,诸家所记情节有异。又今通行本之《明皇杂录》:『兴庆宫帝潜邸,於西南隅起花萼、相辉二楼,与诸王游处。禄山犯顺,乘遽以闻,议欲迁幸,置酒楼上,命作乐,有进《水调》歌者曰:「山川满月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上问谁为此词,曰:「李峤。」上曰:「真才子也。」遂不终而去。』」龙榆生笺引宋·王颐堂《碧鸡漫志·卷四·〈水调歌〉》:「《理道要诀》所载唐乐曲,南吕商时号『水调』。予数见唐人说『水调』,各有不同。予因疑『水调』非曲名,乃俗呼音调之异名,今决矣。按《隋唐嘉话》:『炀帝凿汴河,自製《水调歌》』,即是『水调』中製歌也。世以今曲《水调歌》为炀帝自製,今曲乃中吕调,而唐所谓南吕商,则今俗呼中管林钟商也。《脞说》云:『水调《河传》,炀帝将幸江都时所製,声韵悲切,帝喜之。乐工王令言谓其弟子曰:「不返矣。水调《河传》,但有去声。」』此说与《安公子》事相类,盖水调中《河传》也。《明皇杂录》云:『禄山犯顺,议欲迁幸。帝置酒楼上,命作乐。有进《水调歌》者,曰:「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上问谁为此曲,曰:「李峤。」上曰:「真才子。」不终饮而罢。』此水调中一句七字曲也。白乐天《听水调诗》云:『五言一遍最殷勤,调少情多似有因。不会常时翻曲意,此声肠断为何人。』《脞说》亦云:『《水调》第五遍,五言调,声最愁苦。』此水调中一句五字曲。又有多遍,似是大曲也。乐天诗又云:『时唱一声新水调,谩人道是采菱歌。』此水调中新腔也。《南唐近事》云:『元宗留心内宠,宴私击鞠无虚日。尝命乐工杨花飞奏水调词进酒,花飞惟唱「南朝天子好风流」一句,如是数四。上悟,覆杯赐金帛。』此又一句七字。然既曰『命奏水调词』,则是令杨花飞水调中撰词也。《外史梼杌》云:『王衍泛舟巡阆中,舟子皆衣锦绣,自製水调《银汉曲》。』此水调中製《银汉曲》也。今世所唱中吕调《水调歌》,乃是以俗呼音调异名者名曲,虽首尾亦各有五言两句,决非乐天所闻之曲。《河传》,唐词存者二,其一属南吕宫,凡前段平韵,後仄韵。其一乃今《怨王孙》曲,属无射宫。以此知炀帝所製《河传》,不传已久。然欧阳永叔所集词内,《河传》附越调,亦《怨王孙》曲。今世《河传》乃仙吕调,皆令也。」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句:傅子立注:「张华《博物志》:『秦青善讴,每抚节而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刘尚荣按:「《博物志·卷八》:『薛谭学讴於秦青,未穷青之旨,於一日遂辞归。秦青乃饯於郊衢,抚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傅注引述之情节与原书有出入。」
1. 董元恺:字舜民,江苏武进人,清初词人,康熙年间举博学鸿词,著有《苍梧词》,风格婉丽,尤擅闺情。
2. 百媚娘:词牌名,又名《百媚娘令》,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韵,属艳情小令。
3. 春愁难妥:春日闲愁难以排遣;“妥”意为安顿、消解。
4. 清阴:清凉的树荫。
5. 红绳画板旗双飐:秋千以红绳悬吊,踏板绘有图案,两侧插小旗,“飐”(zhǎn)指风吹旗动。
6. 绣雀棱棱蝉翼亸:绣有雀鸟纹样的衣袖挺括(棱棱),薄如蝉翼的纱衣下垂(亸,duǒ,下垂貌)。
7. 燕剪晴波:化用贺知章“二月春风似剪刀”,喻秋千低掠如燕尾剪开水面倒影。
8. 鹘舞回风:鹘(hú)为猛禽,此处反用其迅疾,形容秋千高飞回旋之轻捷。
9. 云曳香绵:彩柱上缠绕的香绵(或指彩带)如云般飘曳。
10. 花茵:落花铺地如茵褥,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如白居易“花茵聊稳睡”。
以上为【南歌子 · 钱塘端午】的注释。
评析
此词描绘了在端午节时的各种赏心乐事。上阕开始就用移情手法描绘了湖光山色的美丽可人,继而用对比手法自身所处的十三楼加以赞美;下阕提笔便极写宴饮对酌的游赏乐事,其後则用一曲声满湖山的轻歌曼曲作结。有情、有景、有声、有色,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
董元恺《百媚娘·美人秋千》是一首典型的清代闺阁词,以工笔细描手法刻画美人荡秋千的动态美与娇羞情态。全词上片写准备登架之态,下片写荡秋千之姿与歇息之景,结构清晰。词中大量运用比喻(“燕剪”“鹘舞”)、典故(“蝉翼”指轻纱)与色彩意象(红绳、绣雀、垂杨、花朵),营造出富丽而柔美的画面。尤为精妙的是结句“怯向花茵卧”——既显其矜持,又暗含春思,将少女微妙心理刻画入微。此词承袭晚唐五代花间词风,辞藻华美,音律婉转,体现了清初词坛对“艳科”传统的延续与精致化。
以上为【南歌子 · 钱塘端午】的评析。
赏析
上阕以十三楼为主线,写词人欢饮和游人玩乐。起首「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写景状事,将楼边景物与游人之宴饮融为一体,极有趣味。作者采用移情手法,既写湖光山色之美妙,又暗含宴饮之欢乐。「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继续渲染盛况。作者写只要游人一登上十三楼,就不会再羡慕游览扬州竹西亭的唐人,虽未直接描写十三楼,其壮丽景观却呼之欲出。
下阕以「歌声」为主线,继续写游乐「菰黍连昌歇,琼彝倒玉舟」写宴饮的酒食,衬托宴席的欢乐氛围,写游人尽兴之趣,隐含在湖光山色里心神俱醉,放浪形骸之意。
「谁家水调唱歌头」,写在宴会上听人唱《水调歌头》曲。这歌声极其悠扬,「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在湖泊山峦之间缭绕不绝,就连傍晚的云霞都久久不肯散去,好像也被歌声吸引了一样。
「眉峰与山」、「眼波与水」互为依托、交相辉映,成就了「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绝妙境界,富有诗情画意。该词中比喻、拟人、对比之手法处处皆在,却化於无形,全词通畅绝妙、浑然天成。
此词虽以写十三楼为中心,却也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緻的刻画,而是运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
此词以“美人秋千”为题,通篇不直言“美”,而美自现。上片“红绳画板”“绣雀蝉翼”等细节,极写服饰之精、仪态之雅;“欲上翩然婀娜”七字,未荡先媚,已摄人心魄。下片转入动态:“燕剪”“鹘舞”连用两个飞鸟意象,一低一高,一柔一劲,精准捕捉秋千起伏之韵律;“云曳香绵摇彩柱,糁落一庭花朵”更以视觉与动感交织,使画面缤纷流动。结处“促罢遗钗花下坐”由动归静,而“怯向花茵卧”五字尤妙——非不能卧,实不敢卧;非畏尘土,实因春心萌动而自持。此“怯”字,既守礼法,又透情愫,深得闺怨词“欲说还休”之精髓。全词无一句直抒情,而情在衣褶、在花落、在低眉之间,是清代婉约词中“以物写人、以景传情”的典范。
以上为【南歌子 · 钱塘端午】的赏析。
辑评
明·潘游龙《精选古今诗馀醉》:此词妙在援引古事,不为古用,非直写景物而已。
清·黄苏《蓼园词选》:此词不过叙汴京端午繁盛光景耳。在苏集中,此为平调,然亦自壮丽。
1.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董舜民《百媚娘》诸阕,镂金错彩,颇得《花间》遗意,‘怯向花茵卧’一语,娇憨宛然。”
2.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五:“元恺词工于体物,《美人秋千》云‘燕剪晴波频堕’,写动态如在目前,清初闺秀词莫能过也。”
3. 近代·叶恭绰《全清词钞》:“舜民词秾丽而不佻,此阕摹写秋千美人,色香俱备,结语尤耐寻味。”
4. 当代·严迪昌《清词史》:“董元恺承云间词派余绪,《百媚娘》一类作品虽题材纤巧,然炼字精工,足见清初词坛对形式美的极致追求。”
以上为【南歌子 · 钱塘端午】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