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北方寒冷之地用韭菜碎末做成的腌菜,如同零落的晨星般稀少而珍贵。
荔枝原本如奇珍异宝,一旦遇盐便成干枯的腊品,虽得蜜浸渍,仍似遭受薄刑般失去了本真。
真想向左慈求取仙人的拐杖,从此拄杖云游;或追随李白骑鹤飞越浩瀚沧溟。
我愿攀折荔支枝条,为这蜜渍荔支另起新名,只恐儿女们称呼起来觉得不合常情。
以上为【次韵曾仲锡承议食蜜渍生荔支】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次序和诗,是宋代文人唱和常见方式。
2. 曾仲锡承议:即曾原,字仲锡,北宋官员,曾任承议郎,与苏轼有诗文往来。
3. 代北:泛指中国北方边地,古时多指山西、河北一带,亦可泛称边塞苦寒之地。
4. 寒齑(jī)捣韭萍:寒地用韭菜和萍草制成的腌菜。齑,切碎腌制的菜。
5. 奇苞零落似晨星:形容荔枝果实稀少珍贵,如同清晨天空中零落的星辰。
6. 逢盐久已成枯腊:荔枝若用盐腌制,便会失去水分成为干腊之物,喻人才被世俗束缚而失其本性。
7. 得蜜犹疑是薄刑:即使以蜜浸渍,荔枝看似甜美,却仍似受刑罚,暗喻外在优待难掩内在压抑。
8. 左慈:东汉方士,传说有神通,能变化遁形,苏轼借此象征超脱尘世的道家理想。
9. 拄杖:左慈传说中常拄杖而行,此处象征寻求仙道、云游四方。
10. 李白跨沧溟:借用李白豪放不羁、纵情山水的形象,表达向往自由、超越凡俗的愿望。
以上为【次韵曾仲锡承议食蜜渍生荔支】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曾仲锡(名原,字仲锡)承议所作《食蜜渍生荔支》而写,借咏荔支之味与制法,抒发对人生际遇、仕途浮沉与精神自由的感慨。诗中以“寒齑”起兴,暗喻边地苦寒与生活清苦,继而以“逢盐成腊”“得蜜犹刑”比喻人才在世俗规制中的扭曲与压抑。后转入道家与仙逸之思,表达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愿望。尾联则带幽默与自嘲,欲为荔支更名,实则寄托诗人不甘拘束、欲立新格的志趣。全诗语言奇崛,意象跳跃,寓庄于谐,体现了苏轼在贬谪生涯中特有的旷达与哲思。
以上为【次韵曾仲锡承议食蜜渍生荔支】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精巧,由物及人,由实入虚。首联以“代北寒齑”起笔,看似写北方饮食之粗陋,实则为后文荔枝之珍稀做反衬。颔联“逢盐久已成枯腊,得蜜犹疑是薄刑”是全诗警句,表面说荔枝加工之法,深层则揭示人在官场或世俗规范中即便得宠亦如受刑,无法真正舒展天性,体现出苏轼对仕途压抑的深刻体悟。颈联陡转,引入左慈、李白两位超逸人物,展现其精神追求——宁愿弃世远游,也不愿困守樊笼。尾联“攀条与立新名字”饶有趣味,既是对荔支命名的戏言,更是诗人欲突破常规、另立新格的艺术宣言。整首诗寓哲理于诙谐,融感慨于物象,展现了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境界与“以俗为雅”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次韵曾仲锡承议食蜜渍生荔支】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二十引查慎行曰:“此诗托兴深微,‘得蜜犹刑’四字,写出才士困于文网之痛。”
2. 《宋诗钞·东坡集》评:“语涉诙谐而意极沉痛,东坡每于饮食小物中见大寄托。”
3.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评此诗:“前四句就题发挥,后四句忽然宕开,超然物外,此坡公所以不可及也。”
4.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云:“‘逢盐成腊’喻遭贬斥,‘得蜜’喻蒙恩召还,然终觉束缚,故思羽化登仙,情见乎词矣。”
5.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直接评此诗,但论及苏轼次韵诗时指出:“东坡和作,往往翻出新意,不蹈袭原唱,此其所以卓绝也。”可为此诗佐证。
以上为【次韵曾仲锡承议食蜜渍生荔支】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