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曾在江边见到如千峰列阵般奔腾的奇石,如今重访故地,才知那奇石已被好事之人取走,如同冀北良马已空。那珍贵的奇石已随梦境消逝,但它的真容还留在我的画图之中。归来已是晚年,虽可与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却扫门谢客,又有谁能像冯衍那样与我相伴清谈?幸而还有铜盆中供养的仇池石,其玉色清莹玲珑,足以慰我寂寥。
以上为【予昔作《壶中九华》诗,其后八年,復过湖口,则石已为好事者取去,乃和前韵以自解云】的翻译。
注释
1. 《壶中九华》:苏轼早年所作诗,咏湖口所见一奇石,状如九华山,置于壶中,故名。
2. 湖口:今江西省湖口县,位于鄱阳湖入长江处。
3. 江边阵马走千峰:形容奇石形态如千峰奔腾,气势如战马列阵。
4. 冀北空: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群无良,冀北为空。”喻珍贵之物已失。
5. 尤物:指特别珍奇之物,此处指“壶中九华”石。
6. 清梦断:指昔日赏石之情景如梦般消逝。
7. 真形犹在画图中:指当时所绘或所记之石形仍存于诗画之中。
8. 元亮:陶渊明字元亮,东晋隐士,苏轼常以之自比。
9. 却扫何人伴敬通:敬通指东汉冯衍,字敬通,才高而不得志,晚年闭门不出。“却扫”即闭门谢客。
10. 铜盆修石供,仇池玉色自璁珑:仇池石为苏轼所藏另一奇石,置于铜盆中供养;璁珑,形容玉石晶莹剔透之貌。
以上为【予昔作《壶中九华》诗,其后八年,復过湖口,则石已为好事者取去,乃和前韵以自解云】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重过湖口,见昔日所咏“壶中九华”奇石已被取走,遂和前韵以抒怀自解之作。诗中既有对往昔美好景物失落的怅惘,又表现出超然物外、安于现状的豁达襟怀。诗人借“冀北空”“清梦断”写物之不可常有,以“画图中”“修石供”写精神之可以寄托,由实入虚,化失为得,体现了苏轼在人生逆境中善于自我调适的智慧。全诗语言简练,用典自然,情感深沉而不哀怨,是典型的东坡式旷达之作。
以上为【予昔作《壶中九华》诗,其后八年,復过湖口,则石已为好事者取去,乃和前韵以自解云】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首联以“江边阵马”起笔,气势雄浑,再现当年奇石之壮美,而“冀北空”三字陡转,顿显失落之感。颔联承上,以“尤物随梦断”写实物之亡,以“真形在画图”写精神之存,一灭一生,境界升华。颈联转入人生感慨,以陶渊明自况,表达归隐之志,又以冯衍反衬孤独之境,深含寂寞之意。尾联笔锋再转,以“赖有”二字引出仇池石,将情感落于现实寄托,玉色璁珑,不仅写石之美,更象征心灵之澄明。全诗由物及情,由失及得,展现了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胸怀。用典精切,意境深远,堪称晚年抒怀诗之佳作。
以上为【予昔作《壶中九华》诗,其后八年,復过湖口,则石已为好事者取去,乃和前韵以自解云】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三十七:“此诗因石之亡而发,而意不滞于物,所谓‘清梦断’而‘画图存’,已得解脱之理。结语‘仇池玉色’,自足自娱,东坡胸次可见。”
2. 《宋诗钞·东坡集》评:“语淡而味厚,事近而意远。石去而神留,身孤而心泰,非悟道者不能道。”
3. 《历代诗话》引王士禛语:“‘真形犹在画图中’一句,写出文人寄托之妙,物虽亡而意不灭,此东坡所以高于众人也。”
4. 《瓯北诗话》卷四:“东坡晚年诗,愈老愈辣,此诗‘归来晚岁同元亮,却扫何人伴敬通’,感慨深矣,而终以‘铜盆修石’收束,不堕愁苦,此其所以旷也。”
以上为【予昔作《壶中九华》诗,其后八年,復过湖口,则石已为好事者取去,乃和前韵以自解云】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