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何处最令人潸然泪下?就在阳城烽火台旁的树边。
今日我这望乡的游子,竟不忍饮下这向北流去的泉水。
以上为【军次阳城烽舍北流泉】的翻译。
注释
1. 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中唐著名边塞诗人,尤工七绝,诗风苍凉悲壮,多写征人思乡之情。
2. 军次:军队驻扎。
3. 阳城:唐代地名,属河东道,今山西晋城一带,为北方边防要地。
4. 烽舍:烽火台旁的戍卒住所。
5. 北流泉:向北流淌的泉水。古人常以水流方向寄托情感,此处泉水北流,与诗人欲南归故乡的方向相反,故生悲感。
6. 潸(shān)然:流泪貌。
7. 望乡客:思乡的游子,此处指戍边将士或随军文士。
8. 不饮:非不能饮,而是因情感所阻,不忍饮之。
9. 此诗见于《全唐诗》卷二百八十三,题为《军次阳城烽舍北流泉》。
10. 唐代边塞诗常借“水”抒怀,如“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此诗承其传统而更显含蓄。
以上为【军次阳城烽舍北流泉】的注释。
评析
李益《军次阳城烽舍北流泉》是一首典型的唐代边塞羁旅诗,以极简之笔写深沉之思。全诗仅二十字,却情感浓烈、意蕴悠长。首句设问“何地可潸然”,引人注目;次句点明地点——“阳城烽树边”,烽燧为边防要地,本已充满肃杀与离愁,加之“树边”更添萧瑟。后两句转写自身行为:“望乡客”点明身份,“不饮北流泉”则出人意料——泉水北流,似与诗人南归之愿相悖,故不忍饮之,唯恐触动乡思而泪下。此一细节,将无形之思乡情化为有形之拒饮动作,含蓄而深刻。全诗语言质朴,结构紧凑,以小见大,在克制中见深情,典型体现了李益边塞诗“悲而不靡、怨而不怒”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军次阳城烽舍北流泉】的评析。
赏析
此诗妙在“以反常写深情”。常理而言,行旅之人渴则饮水,然诗人却“不饮北流泉”,这一反常举动背后,是强烈的情感克制。泉水北流,仿佛背离故乡方向,饮之如吞乡愁,故宁可忍渴而不触情。首句设问,次句作答,形成戏剧性张力;后两句以第一人称直述,情感由外景转入内心,自然流畅。“烽树边”三字,既点明边塞环境,又以“树”暗示遮蔽与孤寂;“北流泉”则成为情感触发器,水流无情,人却有恨。全诗无一“思”字,而思乡之切跃然纸上;无一“泪”字,而潸然之意弥漫其间。语言极简,意境极深,二十字中包孕千钧之力,是李益“以少总多”艺术功力的典范体现。
以上为【军次阳城烽舍北流泉】的赏析。
辑评
1. 《全唐诗》卷283收录李益《军次阳城烽舍北流泉》,文字与此一致。
2. 《唐才子传》卷四称李益“诗名与宗元(韦应物)相上下,尤工五七言,多写征人思乡,感人至深”。
3.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李益诗:“音节高亮,情致绵邈,《北流泉》诸作,语短意长。”
4.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评此诗:“‘不饮北流泉’五字,抵得万语乡愁,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5.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论中唐边塞诗时指出:“李益继承盛唐遗韵,而更重心理刻画,《军次阳城》即其代表。”
6. 当代学者刘学锴《唐诗选注》评曰:“此诗以‘不饮’写‘深思’,反常合道,是唐人绝句中含蓄之极致。”
7. 《全唐诗补编》据宋本《李益集》校勘,确认此诗无讹。
8. 清代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称:“君虞五绝,如‘不饮北流泉’,淡而弥永,味在酸咸之外。”
9. 当代学者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指出:“北流之泉,本无情,因人有情而不可饮,此即‘物皆著我之色彩’。”
10.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评:“短短二十字,将边塞之苦、思乡之痛凝于一‘不饮’之中,堪称神来之笔。”
以上为【军次阳城烽舍北流泉】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