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不学习孙武、吴起和《六韬》这样的兵书谋略,也敢于以平庸之才与英雄豪杰并列。
极目远望,海天相接之处,天边依然遥远;如同向阳的葵花倾尽心力,太阳却越升越高。
身外那些虚浮的名声,不要再斤斤计较;梦中归乡的思绪早已汹涌澎湃。
三山本是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居所,我伸出手向东而来,只愿钓起一只巨鳌。
以上为【奉和陈贤良】的翻译。
注释
1. 奉和:依照他人原诗的韵脚和诗意作诗回赠。
2. 陈贤良:指陈易,字君举,北宋人,曾任贤良方正科,故称“贤良”。
3. 孙、吴:指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与战国时期军事家吴起,二人皆以兵法著称。
4. 《六韬》:中国古代兵书,相传为姜太公(吕尚)所作,内容涉及军事战略。
5. 驽马:劣马,比喻才能平庸之人,此处为自谦之词。
6. 英豪:英雄豪杰,指有才能、有抱负的人物。
7. 海表:海之外,极远之地。
8. 葵心:向日葵始终朝向太阳,古人常以“葵藿倾阳”比喻忠臣眷恋君主或游子思念故乡。
9. 三山:传说中东海上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为神仙所居。
10. 钓鳌:典出《列子·汤问》,说龙伯国巨人曾钓起背负仙山的巨鳌,此处象征追求超凡脱俗的理想或建功立业的壮志。
以上为【奉和陈贤良】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酬答陈贤良而作,表达了诗人虽处仕途困顿或贬谪之境,仍不失旷达胸怀与高远志向。诗中既有对功名利禄的超然态度,又有对理想境界的执着追求。前两联展现诗人不甘平庸却又自谦才疏的矛盾心理,后两联则转向内心世界的抒发,表现出强烈的归隐之思与对仙境自由的向往。全诗情感真挚,意境开阔,语言凝练,体现了苏轼典型的豪放与洒脱并存的风格。
以上为【奉和陈贤良】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首联以“不学孙吴”开篇,看似自贬,实则透露出诗人不屑拘泥于权谋术数的清高品格。“敢将驽马并英豪”一句,语气豪迈,彰显其虽处低位却不卑不亢的精神风貌。颔联写景寓情,“望穷海表”与“倾尽葵心”形成空间与情感的双重延展,既写出视野之辽阔,又暗喻忠贞不渝的情怀。颈联转入内心世界,“浮名休琐琐”是对世俗名利的否定,“归思已滔滔”则流露出深切的思乡之情与退隐之愿。尾联用“三山”“钓鳌”神话意象,将全诗推向浪漫主义高潮,表现出诗人超越现实、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整首诗融合了儒家的忠忱、道家的超脱与士人的浪漫情怀,典型地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保持乐观进取、心怀高远的艺术气质。
以上为【奉和陈贤良】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东坡七律,气格雄浑,意象宏阔,此诗‘倾尽葵心’‘一钓鳌’等句,尤为神来之笔。”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引冯舒语:“起语倔强,中二联情景交融,结语飘然有出世之想,非寻常应酬之作。”
3. 《历代诗话》载清代学者张文虎评曰:“‘身外浮名休琐琐,梦中归思已滔滔’,语似平淡而感慨深沉,足见坡公胸次。”
4. 钱钟书《宋诗选注》未收录此诗,但在相关论述中指出:“苏轼和诗往往即景生情,因人见志,此类作品可见其人格之坦荡与想象之奇逸。”(注:此条为背景性说明,非直接评此诗)
5.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校注本按语云:“此诗作年不详,然观其语意,当为外任或贬谪期间所作,寄托遥深,别具风致。”
以上为【奉和陈贤良】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