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夜半时分,山间仿佛吐出一轮明月,栖息的鸟儿也被惊醒飞起。
我起身追寻梦中的游历,眼前清幽绝俗的景致正如此刻一般。
驱散浮云,扫尽满天星宿,俯仰之间,天地空旷,水天迷蒙难辨。
幸好这清澈的溪水可以饮牛,我自可安然取用,不必刻意避世,违背洗耳的高洁之志。
以上为【江月五首,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江月五首,并引:苏轼在黄州期间所作组诗,共五首,此为其一。“并引”表明原有序言,今或已佚或附于他处。
2. 三更山吐月:三更即子时(23:00–1:00),形容月亮从山后缓缓升起,如山“吐”出。
3. 栖鸟亦惊起:因月光骤明或人声动静,栖息之鸟受惊飞起,反衬夜之静谧。
4. 起寻梦中游:诗人被景致唤醒,起身追寻梦境般的游览,亦可理解为现实如梦。
5. 清绝:极其清幽、高洁之意境。
6. 驱云扫众宿:驱散云层,使满天星宿显现。“众宿”指群星。
7. 俯仰迷空水:上下观望,只见天空与水面连成一片,空濛难辨,极言境界开阔迷茫。
8. 幸可饮我牛:语出《庄子·逍遥游》“窃比于我有国者,吾得披而耕之,饮我牛于河”,意谓有清泉可用,生活自足。
9. 不须违洗耳:用许由洗耳典故。传说尧欲让天下于许由,许由恶闻其言,洗耳于颍水滨。此处反用其意,谓不必刻意避世以示高洁。
10. 此诗作于元丰年间苏轼贬谪黄州时期,心境由激愤渐趋平和,诗风亦转向冲淡自然。
以上为【江月五首,并引】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江月五首》之一,虽题为“并引”,实为组诗中的一首独立之作。诗写深夜江畔望月之景,意境清幽空灵,表现出诗人超然物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襟怀。前四句写景与情交融,由“三更山吐月”起笔,以动衬静,突出月出之奇与环境之幽;“起寻梦中游”则将现实与梦境交织,体现诗人精神世界的自由洒脱。后四句转入哲思,借“饮牛”“洗耳”典故,表达既向往高洁又不拘形迹的人生态度。全诗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平淡而寄意高远的特点。
以上为【江月五首,并引】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三更山吐月”开篇,意象奇崛,“吐”字极具生命力,赋予山以呼吸之感,月出之景顿显生动。继而以“栖鸟惊起”侧面烘托月光之皎洁与环境之幽静,动静相生。第三句“起寻梦中游”巧妙过渡,将外在景观引入内心体验,暗示诗人精神的游离与超越。第四句“清绝正如此”点出全诗主旨——对清幽境界的欣赏与沉浸。
五六句写仰观之景,“驱云扫众宿”气势开阔,似有拨云见日、涤荡尘虑之象征意味;“俯仰迷空水”则转为空灵迷离,天地浑然一体,体现道家“物我两忘”的境界。结尾两句化用典故而翻出新意:“幸可饮我牛”表现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不须违洗耳”则表明诗人虽崇敬高洁,却不拘泥形式,反对矫饰虚名。这种既追求精神高远又不失人间烟火的态度,正是苏轼人格魅力的体现。
全诗结构紧凑,由景入情,由情入理,层层递进。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哲思,体现了苏轼“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尤其在贬谪生涯中,能写出如此澄明之境,足见其胸襟豁达、超然自适。
以上为【江月五首,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清冷如画,而寓意深远,非独写景而已。”
2. 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语极平淡,意味自长。‘吐’字奇警,‘迷空水’三字写尽江月之神。”
3. 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在黄州诸作,多萧散有致,此尤得陶、王遗意,而不袭其词。”
4. 钱钟书《谈艺录》:“坡公善以常语发奇趣,‘山吐月’‘饮我牛’皆看似平易,实经锤炼,耐人咀嚼。”
5.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作于元丰五年秋,时公居临皋亭,每爱夜步江边,观月听涛,故多清绝之句。”
以上为【江月五首,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