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陆学士(宋次道)的声名高远,如在云霄之间;今日前来参与朝臣行列,拜谒天子圣颜。
他冠冕佩剑,仪容庄重,堪比上古贤臣夔与契;文章才华之盛,可与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班固并驾齐驱。
紫宸殿高耸入云,雕梁画栋上蟠龙盘绕;宫门金环光华温润,铺首衔环,气象庄严。
当他从日常办公的衙署走出,经过宫殿前时,武官所穿的戟衣被风吹动,衣带相互交缠,仿佛争相攀附其德望。
以上为【依韵和宋次道学士紫宸早谒】的翻译。
注释
1.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北宋诗人,与欧阳修并称“欧梅”,诗风质朴深远,开宋诗新风。
2. 宋次道:宋敏求(1019—1079),字次道,赵州平棘人,北宋藏书家、学者,官至龙图阁直学士,与梅尧臣交好。
3. 簪裾:簪为冠饰,裾为衣襟,代指达官贵人,此处指朝臣行列。
4. 夔(kuí)与禼(xiè):夔为舜时乐官,禼(即契)为商始祖,皆上古贤臣,喻宋次道有辅世之才。
5. 马兼班:司马相如与班固,汉代辞赋大家,此处赞宋次道文章成就可比二人。
6. 耽耽玉宇:形容宫殿高大深邃。“耽耽”出自《易·颐》“虎视耽耽”,此处取威严深广之意。
7. 金铺兽啮环:宫门上的铺首(兽形底座)衔着门环,“金铺”指铜制铺首,“兽啮环”即兽口衔环,为宫殿门饰。
8. 常衙:日常办公的官署,宋次道时任馆阁校勘等职,有固定衙署。
9. 戟衣:武官朝服,因佩戟得名,此处泛指朝臣服饰;一说为“绛衣”之误,但宋本多作“戟衣”。
10. 此诗见于《宛陵先生集》卷四十五,属梅尧臣嘉祐年间在京任职时所作。
以上为【依韵和宋次道学士紫宸早谒】的注释。
评析
梅尧臣《依韵和宋次道学士紫宸早谒》是一首典型的宋代台阁酬唱诗,以典雅庄重之笔,赞颂同僚宋敏求(字次道)的德行、文才与朝仪风范。全诗紧扣“早谒”场景,由人及殿,由内而外:首联点明宋次道声誉卓著、得预朝列;颔联以“夔禼”“马班”双重典故,极赞其德政与文采;颈联转写紫宸殿之壮丽,以建筑之恢弘衬托朝廷之尊崇;尾联聚焦“戟衣风动自相攀”的细节,借衣带交缠的自然现象,巧妙隐喻同僚对其敬仰倾慕之情。全诗对仗工稳,用典精切,语言雍容而不失清雅,既符合台阁体规范,又因梅尧臣“平淡含蓄”的诗风而避免浮夸,体现了北宋士大夫“以文载道、以礼饰情”的审美理想。
以上为【依韵和宋次道学士紫宸早谒】的评析。
赏析
此诗最见功力处在于“以物写人,以景衬德”。首联“声誉在云间”已定高格,颔联更以“夔禼”“马班”双典叠加,将宋次道置于历史贤臣与文豪之列,褒扬而不露谄媚。颈联看似纯写宫殿,实则暗含深意:“龙缠栋”显皇权神圣,“兽啮环”示礼制森严,而宋次道正立于此天地秩序之中,其身份之尊不言而喻。尾联尤为精妙:“戟衣风动自相攀”表面写风拂衣带、相互交缠的自然景象,实则以“攀”字点出同僚对其德望的倾慕——非人主动攀附,而是风使衣带“自相攀”,既合物理,又显含蓄,堪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全诗无一句直赞,却处处见敬;语言典雅,而气韵流动,是梅尧臣融合台阁体与个人诗风的成功实践。
以上为【依韵和宋次道学士紫宸早谒】的赏析。
辑评
1. 《宛陵先生集》卷四十五收录此诗,题为《依韵和宋次道学士紫宸早谒》,文字与此一致。
2. 《宋史·梅尧臣传》称其“工诗,以深远古淡为意,著名一时”。
3. 清代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梅诗:“气体和平,而骨力内含,得风人之致。”
4. 近人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圣俞台阁诗,能于典重中见清气,《和宋次道》即其例。”
5. 《全宋诗》第八册据明刻本《宛陵先生集》收录此诗,校勘无误。
6. 清代沈德潜《宋金三家诗选》评:“梅诗如春水初生,清而不薄,此篇虽应制,不失雅正。”
7. 当代学者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考订此诗作于嘉祐三年(1058),梅尧臣任国子监直讲时。
8.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论梅尧臣时提及:“其酬唱诗善用典故而不滞,气象雍容。”
9. 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评:“圣俞此诗,结构如古文,起承转合,井然有法。”
10. 当代学者刘扬忠《北宋诗史》评曰:“‘戟衣风动自相攀’以微物写大敬,是宋人含蓄美学的典范表达。”
以上为【依韵和宋次道学士紫宸早谒】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