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李丈人的骏马名为胡骝,前年为躲避胡人战乱,曾随您经过金牛道。
它掉转马鞭,疾驰回身去朝见天子,早晨还在汉水饮水,傍晚已到了灵州。
您自夸这匹胡骝马卓绝一代,骑出来引得千万人喜爱。
但一听说它已历尽艰险、疲惫不堪,反而更让我为那些庸劣的马匹感到忧愁。
它头上尖削的双耳如同劈开的秋竹,脚下挺拔的蹄子好似削成的寒玉。
我这才知道,神骏的龙马自有其独特的种性,绝不似那凡俗的马匹,只会徒长一身肥肉。
如今洛阳大道时局暂时清明,连续多日令我欣喜的是,我们能一同东行。
它凤凰般的胸脯、龙颈般的鬃毛一般人难以辨识,但见它侧转身躯,凝神注目,仿佛随时能乘长风而去。
以上为【李鄠县丈人胡马行】的翻译。
注释
李鄠县丈人:一位姓李的鄠县(今陕西户县)县令。丈人,对年长男子的尊称。
胡骝:指来自胡地的骏马。骝,黑鬃黑尾的红马。
避胡:指躲避安史叛军。
金牛:金牛道,古栈道名,自陕西勉县至四川剑阁。
却走:回头奔跑。
灵州:今宁夏灵武一带,唐肃宗曾在此即位。
自矜:自夸。
急难材:指在急难中已耗尽材力的马。
驽骀:劣马。
批秋竹:形容马耳像劈开的秋竹一样尖削挺立。
削寒玉:形容马蹄如寒玉削成,坚硬而温润。
神龙:古代认为天马是神龙的后代。
俗马空多肉:化用项羽批评马的典故,指庸俗的马只是肉多,没有神韵。
时再清:指时局暂时安定。当时两京(长安、洛阳)刚收复。
凤臆龙鬐:凤凰般的胸脯,龙颈般的鬃毛。形容马匹体态神骏非凡。
侧身注目长风生:描绘骏马蓄势待发、欲乘风而去的姿态。
以上为【李鄠县丈人胡马行】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杜甫见到李鄠县丈人的胡马后所作的一首咏物诗。诗歌不仅以传神之笔刻画了骏马的英姿,更在其中寄寓了诗人关于人才、时局的深沉思考。
以马喻人,寄托深远:杜甫此诗,明为写马,实为写人。诗中的胡骝马,正是一位在国难中挺身而出、历经艰险的忠臣义士的化身。“前年避胡过金牛”点明了安史之乱的背景,“回鞭却走见天子”则展现了其忠勇为国、不辞劳苦的品质。
对比鲜明,褒贬自见: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一是将“奇绝代”的胡骝与“空多肉”的“俗马”对比,讽刺了那些庸碌无能的朝臣。二是将胡骝往日的辉煌与今日“急难材”(已疲惫)的处境对比,隐含了对人才耗尽、不被珍惜的惋惜。三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变化,从“万人爱”的欣赏,到“转益愁”的忧虑,深化了主题。
骨法用笔,重在神韵:杜甫写马,不重其形之肥硕,而重其骨相之清奇。他用“批秋竹”形容马耳的锐利,用“削寒玉”比喻马蹄的坚挺,突出其内在的刚劲之力与不凡气质。“始知神龙别有种,不比俗马空多肉”一句,更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审美与人才标准:真正的英才在于其精神与骨气,而非外在的庞然与庸俗。
以上为【李鄠县丈人胡马行】的评析。
赏析
这首咏马诗是杜甫七言歌行中的佳作,充分体现了其“沉郁顿挫”的诗风与“以诗为史”的精神。
首先,在形象的塑造上,它创造了一个饱经风霜的英雄形象。 这匹胡马并非养在厩中的观赏物,而是经历过战火洗礼、为国家立下功劳的“急难材”。诗人既写出了它昔日的辉煌(“朝饮汉水暮灵州”),也暗示了它当下的疲惫。这使得马的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充满了悲剧性的崇高感。
其次,在思想的表达上,它蕴含着深刻的人才观。 杜甫通过胡马与俗马的对比,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社会以貌取人、不重实际才能的风气。他呼唤的是有风骨、有担当、能在危难时挺身而出的“神龙”之种。这既是对李丈人及其胡马的赞美,也是诗人自身政治理想和人格追求的写照。
最后,在结句的处理上,它给人以无限的希望与力量。 尽管前文有忧愁与感慨,但诗歌的结尾却定格于一个充满动感的画面:“侧身注目长风生”。这匹神骏虽然暂时困顿,但它的精神未泯,依然渴望驰骋,随时准备为清明之世再立新功。这个结尾雄浑有力,余味悠长,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
以上为【李鄠县丈人胡马行】的赏析。
辑评
关于杜甫的咏马诗,历代评家多着眼于其寄托之深与笔力之雄。
清代学者 浦起龙《读杜心解》:“此诗……前半叙事,见马之所由来;中幅写相,见马之非恒品;后幅同行,见马之愿效驱驰。通身以‘奇绝’作骨,以‘愁’字作线。” 此评精准地剖析了全诗的结构与情感脉络。
清代注家 仇兆鳌《杜诗详注》:“‘头上锐耳’以下,状其形相之奇。“凤臆龙鬐”,究非虚誉。“侧身注目”,盼顾非常,一语写出神采。” 此评着重分析了杜甫刻画马匹形神兼备的高超笔法。
现代学者 萧涤非在《杜甫诗选注》中论及此诗:“杜甫好多咏马诗,每能结合时事,注入身世之感。故虽咏物,实是抒怀。这一首亦然。‘不比俗马空多肉’,正是杜甫‘瘦硬方通神’的审美标准,亦是他品评人物的标准。” 此评深刻揭示了杜甫咏物诗的精神内核与其文艺思想、人格标准的统一性。
以上为【李鄠县丈人胡马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