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江面宽阔映现高耸楼阁的倒影,云气从断缺的山峰间升腾。
尘沙弥漫连接着越巂之地,风雨晦暗笼罩荆蛮之乡。
大雁矫健地衔着芦苇飞翔,猿猴在失去树木的山间悲啼。
身着破裘的苏秦般游子,遍历列国却不知何日能还。
以上为【远游】的翻译。
注释
1. 越巂:唐代郡名,今四川西昌地区,属南诏边境
2. 荆蛮:指荆州地区,今湖北一带,春秋时属楚地
3. 衔芦:传说大雁南飞时口衔芦苇以避弓矢,《淮南子·修务训》“夫雁顺风以爱气力,衔芦而翔以备矰弋”
4. 失木:化用《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的典故
5. 弊裘苏季子:指苏秦游说秦王“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战国策·秦策》)
6. 历国未知还:暗用《楚辞·远游》“涉青云以汎滥游兮,忽临睨夫旧乡”
以上为【远游】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所作,以苍茫笔触勾勒出战乱时代的流离图景。前两联通过“江阔云长”与“尘沙风雨”的意象对照,展现自然壮阔与人间动荡的双重现实;后两联借“雁衔芦”“猿失木”的比兴,暗喻诗人失所漂泊的处境,终以苏秦典故道出仕途困顿的悲慨。全诗在四十字间熔铸了地理空间、自然物候与历史人物的多重维度。
以上为【远游】的评析。
赏析
本诗展现杜甫晚期律诗沉郁顿挫的典型风格。首联“江阔浮高栋”以倒影手法创造虚幻景象,与“云长出断山”的实景形成虚实相生之势,暗喻诗人动荡不安的生存状态。颔联“尘沙”“风雨”的叠加,既写西南多风沙、荆楚多阴雨的自然特征,又象征安史之乱后南北交困的时局。颈联“雁衔芦”与“猿失木”构成精妙对仗:大雁尚能自卫南飞,猿猴却因伐木失栖,二者共同暗示乱世中知识分子的两难处境。尾联“弊裘苏季子”的典故运用尤见匠心,杜甫巧妙将苏秦说秦失败的典故,转化为自身“历国未知还”的漂泊写照,在历史人物与自身命运的重叠中,将个人悲欢升华为时代缩影。全诗通过空间跳跃(越巂-荆蛮)、物象拟人(雁猿寄意)、今古映照(苏秦-杜甫)的艺术手法,构建出具有史诗品格的情感世界。
以上为【远游】的赏析。
辑评
1. 宋·黄鹤《补注杜诗》:“此诗当作于大历三年夔州作,‘尘沙越巂’指崔旰之乱,‘风雨荆蛮’谓湖南观察使臧玠举兵害帅”
2. 明·王嗣奭《杜臆》:“‘雁衔芦’自防,‘猿失木’失所,公于干戈流离之际,身世之感摹写尽矣”
3.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结联以苏秦自况,盖伤其献赋不遇,历聘未归,与《奉赠韦左丞丈》‘骑驴三十载’同一悲慨”
4.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前半景中含情,后半情中寓景,‘弊裘’‘历国’四字,一部《北征》精神尽在此中”
5. 近人陈贻焮《杜甫评传》:“‘云长出断山’五字,真能状巴东雨后奇景,而‘出’字尤见炼字之功,与‘月涌大江流’之‘涌’字同为诗眼”
以上为【远游】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