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这一生真想在墙荫之下终老,隐居避世,连岁月流逝都已忘却。
你拔除薤草整治田亩,我已看到贤能太守的善政;如今折取野菜相赠,暂且聊以慰藉故人的情意。
你如贺知章般风流潇洒,常讲吴地的方言;而我却像钟仪那样困于异乡,独抱楚音,形容憔悴。
你在两地治政皆列第一,政绩卓著;待你将来从颍川归去,是否肯再来看望我这隐居之人?
以上为【又次韵二守同访新居】的翻译。
注释
1. 墙阴:墙下背阴之处,象征隐居之地。
2. 却扫:闭门谢客,不再接待外人,表示隐居不问世事。
3. 拔薤:拔除薤草,语出《后汉书·范滂传》,比喻整顿吏治、清除奸恶,此处借指贤守施政清明。
4. 折蔬:采摘蔬菜,指简朴生活,亦暗含款待故人之意。
5. 贺监:指唐代诗人贺知章,曾任秘书监,故称“贺监”,性旷达,好饮酒,晚年辞官归隐会稽,与苏轼心境相似。
6. 钟仪:春秋时楚国乐师,被晋国俘虏后仍戴南冠、奏楚音,象征不忘故国,此处苏轼以之自比,表达身处异乡、心怀故土之情。
7. 独楚音:坚持楚地音乐语言,喻坚守本心、不改初衷。
8. 治状两邦俱第一:称赞两位太守在不同地区执政均有卓越政绩,名列第一。
9. 颍川:古郡名,汉代黄霸曾治颍川有政声,此处借指某位有政绩的太守任职之地,或泛指其将赴任或归隐之所。
10. 肯重临:是否愿意再次来访,含有期盼与谦逊之意。
以上为【又次韵二守同访新居】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所作,题为“又次韵二守同访新居”,是继前次唱和之后再次以原韵酬答两位地方官(“二守”)来访其新居之作。全诗融叙事、抒情、用典于一体,既表达对友人政绩的赞许,又抒发自身退居闲散、怀才不遇的感慨。情感真挚,语言典雅,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沉郁而又不失旷达的特点。诗中通过对比友人的“风流”与自身的“憔悴”,凸显了仕与隐、动与静的人生选择差异,但末句仍寄望重逢,显露出深厚友情与未泯之志。
以上为【又次韵二守同访新居】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严谨,四联层层递进。首联写自己隐居生活之志,语气淡泊而坚定,“真欲老墙阴”透露出历经宦海沉浮后的归隐决心,“却扫都忘岁月深”更见超然物外之态。颔联转写友人来访,以“拔薤”赞其政绩,“折蔬”述己清贫,一贵一贱,对比自然,情意真挚。颈联用典精妙,贺监之“风流”与钟仪之“憔悴”形成鲜明对照,既赞美友人洒脱自如,又自伤贬谪孤寂,语言含蓄而感情深沉。尾联盛赞政绩,并以问句收束,既表敬重,又寓期盼,余韵悠长。全诗融合个人情怀与社会关怀,展现了苏轼“外旷达而内深沉”的典型诗风。
以上为【又次韵二守同访新居】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语淡而意厚,用典不露痕迹,足见晚年炉火纯青之功。”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四:“‘拔薤’‘折蔬’对得巧而不佻,‘贺监’‘钟仪’一联尤见身世之感,非徒作酬应语也。”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晚年诗多带苍凉,此篇虽酬人,而自摅怀抱处甚多,‘钟仪独楚音’七字,可括其半生矣。”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屡用钟仪典以自况羁旅之悲,此处与贺监对举,一乐一哀,益见其情之真。”
以上为【又次韵二守同访新居】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