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城郭旁边有一片占地百亩的清澈池塘,百姓在此游玩享乐,过路之人无不称赞。太守自称像谢灵运一样风雅,能让此地山水如同永嘉般秀美。宴饮之中有人醉倒遗落了白色的帽子,寻幽探胜的尽头竟见到了盛开的桃花。山鸟不停地啼叫“归去”,令人难以承受,徒然让远行的王孙长久地思念家乡。
以上为【寄题兴州晁太守新开古东池】的翻译。
注释
1. 寄题:寄赠题诗,即为他人所作之事或景物题咏并寄送。
2. 兴州:唐代至宋代地名,治所在今陕西省略阳县。
3. 晁太守:指时任兴州知州的晁某,生平不详,应为苏轼友人或同僚。
4. 百亩清池傍郭斜:池塘面积约百亩,位于城郭旁偏斜处。“斜”字点出地形走势。
5. 居人行乐路人夸:本地居民在此游乐,连过路人都交口称赞。
6. 官长如灵运:将太守比作南朝刘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谢灵运,因其曾任永嘉太守,酷爱山水,善写山水诗。
7. 江山似永嘉:永嘉(今浙江温州)以山水秀丽著称,谢灵运曾在此任太守并写下大量山水诗。此句谓太守治理有方,使兴州山水也如永嘉般动人。
8. 纵饮座中遗白帢:形容宴饮尽欢,有人醉酒遗落白色便帽。“白帢”为魏晋以来士人常戴的便帽,此处象征文士雅集。
9. 幽寻尽处见桃花:探寻幽境至深处,忽见桃花盛开,暗用陶渊明《桃花源记》意境,喻理想之境。
10. 山鸟号归去,王孙苦忆家: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以山鸟哀鸣催归,引发王孙(贵族子弟,此处代指游子)思乡之愁。
以上为【寄题兴州晁太守新开古东池】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兴州太守新开东池所作的题赠之作,借景抒情,融写景、叙事、用典与感慨于一体。诗中既赞颂了地方官吏营造园林、惠泽百姓的政绩,又通过典故与自然意象流露出仕途羁旅中的思归之情。前四句写景叙事,盛赞太守风雅如谢灵运,使荒僻之地变为美景;后四句转入抒情,由宴饮之乐转至归思之苦,情感层次丰富。全诗语言清丽,意境深远,在称颂中含蓄寄托个人情怀,体现了苏轼诗歌“外旷达而内深沉”的特点。
以上为【寄题兴州晁太守新开古东池】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前半写实,后半抒情,过渡自然。首联以“百亩清池”开篇,点出工程之宏阔与环境之美,“傍郭斜”三字勾勒地理格局,颇具画面感。次联以谢灵运自况之语,巧妙将太守之风雅与永嘉山水相联系,既颂其才情,亦赞其政绩,言简意丰。第三联转入宴会场景,“遗白帢”写出宾主尽欢之态,“见桃花”则引入超逸之境,既有现实之乐,又有理想之趣。尾联陡转,以“山鸟号归去”打破欢愉氛围,唤起深沉的乡愁,与前文形成强烈对比。末句“长遣王孙苦忆家”收束全诗,将个人羁旅之思托于景语之中,余韵悠长。全诗用典贴切而不露痕迹,情景交融,充分展现了苏轼早期七律的成熟技艺与深婉情致。
以上为【寄题兴州晁太守新开古东池】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查慎行):“‘自言官长如灵运’一句,既誉其人,兼美其政,语带风流,不涉阿谀。”
2. 《纪批苏诗》(纪昀评点):“前四句写景叙事,典雅浑成;后四句转入感慨,顿挫有致。‘山鸟号归去’七字,凄警动人,结语乃倍觉沉痛。”
3. 《宋诗钞》(吴之振等编):“此诗格调近唐,气脉贯通,虽为应酬之作,而情意真挚,非泛泛颂美者可比。”
4. 《历代诗话》引《苕溪渔隐丛话》:“东坡早年律诗,多得杜意,此篇‘纵饮’‘幽寻’一联,对仗工稳而意境超然,颇类少陵《宴胡侍御宅》诸作。”
5. 《苏轼诗集》(孔凡礼校注):“此诗作于熙宁年间,时轼任凤翔府签判,距兴州不远,或曾亲往游览。晁太守其人虽不可考,然从诗意观之,必为能吏而兼文士者。”
以上为【寄题兴州晁太守新开古东池】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