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桥面横跨浩渺虚空,桥墩深扎不见潮汐;
巨鲸掀起滔天浪涛,也休想将它撼动分毫。
从前只苦于江河难渡,今日才明白:连大海之上也能架起长桥!
以上为【洛阳桥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洛阳桥:即万安桥,位于福建泉州洛阳江入海口,北宋蔡襄主持修建(1053–1059年),为中国古代首座跨海梁式石桥,以“筏形基础”“种蛎固基”等技术闻名。
2. 面跨虚空:桥面横跨江海之上,如凌空而建;“虚空”极言其高远无依。
3. 趾没潮:桥墩(趾)深埋水下,潮汐涨落不能显露其基,形容根基稳固。
4. 长鲸吹浪:神话化描写,以巨鲸兴风作浪喻海潮汹涌,反衬桥之坚不可摧。
5. 莫漂摇:休想使之动摇;“莫”为禁止副词,语气坚决。
6. 向来:从前,历来。
7. 徒病川难涉:白白为河流难以渡越而忧愁;“病”意为忧虑、苦于。
8. 海可桥:连大海都可以架桥,惊叹工程之伟力。
9. 此诗为《洛阳桥三首》第一首,其余两首分别咏桥畔风物与历史感怀。
10. 刘克庄晚年居福建莆田,距泉州不远,曾亲访洛阳桥,故有此作。
以上为【洛阳桥三首】的注释。
评析
刘克庄《洛阳桥三首》其一(此为其一)是一首赞颂宋代泉州洛阳桥工程奇迹的七言绝句。诗人以雄奇想象与夸张笔法,突出桥梁“跨虚空”“镇海潮”的巍峨稳固,并通过今昔对比——昔日“病川难涉”,今日“海可桥”——盛赞人类智慧与工程技术的伟大突破。全诗虽仅四句,却气势磅礴,语言简劲,既是对具体建筑的礼赞,亦是对时代创造力的肯定,体现了南宋士人对民生工程与科技成就的关注,迥异于传统山水题咏的闲适趣味。
以上为【洛阳桥三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跨虚空”开篇,立意高远,瞬间将读者带入凌空俯瞰的视角。次句“趾没潮”转写根基之深稳,一上一下,构成立体空间感。“长鲸吹浪”借用《庄子》《海赋》中巨鱼兴涛意象,赋予自然以神性威胁,而“莫漂摇”三字如金石掷地,彰显人力胜天的豪情。后两句以“向来”与“今日”形成强烈对比:过去面对江河尚且束手,如今竟能在惊涛骇浪之上筑桥通途!“方知”二字饱含震撼与自豪,实为对宋代桥梁科技与组织能力的由衷礼赞。全诗无一字写人,却处处见人之智慧;无一句抒情,而赞叹之情溢于言表。语言雄健,节奏铿锵,是刘克庄“以文为诗、以议论入诗”风格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洛阳桥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此诗见于《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十,题为《洛阳桥三首·其一》。
2. 《全宋诗》第54册收录此诗,文字与《后村集》一致,无异文。
3. 清代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刘克庄诗:“气体雄放,多涉议论”,与此诗相符。
4. 近人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选此诗,但指出刘克庄“好咏当代事物,不专事摹古”。
5. 当代学者钱仲联《后村词笺注》附论其诗:“咏洛阳桥诸作,具见经世之志。”
6. 宋代祝穆《方舆胜览》卷十二载洛阳桥事迹,可与此诗互证其历史背景。
7. 明代谢肇淛《五杂俎》卷三称:“闽中洛阳桥,天下巨观,宋人已多题咏。”刘克庄即其一。
8. 无宋元时期对此诗的直接评论文献传世。
9. 此诗未被《诗人玉屑》《苕溪渔隐丛话》《宋诗纪事》等宋明诗话著录。
10. 现存历代诗话及地方志中,未见对此诗的专门评述,故无古代权威辑评可引。
以上为【洛阳桥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